(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40 / 48)
西方死亡學由諾貝爾級科學家於1903年所發明,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歷史,依然具備充分科學精神,像對於瀕死與臨終的區分便是一例。一般人對「臨終」的常識性認知便是「不久於人世」,但「不久」到底有多久,卻很難說清楚;而以「瀕死」指涉「即將斷氣」,則大致上沒有爭議。西方還有一門確有爭議的新興學科,稱為「瀕死研究」,佛學家萬金川將之譯為「還陽學」,可說相當傳神地標幟出它專注在「死去活來」現象的探討。瀕死研究著眼於瀕死體驗,主要指有些病人訴說自己昏迷被急救時,靈魂出竅後穿過一道黑洞,達到一片大放光明之境,頓時充滿喜樂;但好景不常,未久又被聲聲喚回,而於病床上清醒過來,完成一趟還陽之旅。此一現象之妙處就在於跟目睹飛碟一樣,唯有美國出現極多例證,其他國家和地區則寥寥無幾。
二十多年前有位臺大護理研究所碩士生對此甚感興趣,乃決定從事研究以撰寫論文。當她得知兩億多人口的美國有兩百萬報告案例,遂推論兩千多萬人的臺灣理當有二十萬例證,結果跑遍各大醫院急診室想搜集第一手資料,卻連兩百個案都尋不得,只好就手邊僅有的調查報告「實證」一番交差。此事的教訓也許是,「還陽學」其實跟「飛碟學」類似,均為社會大眾在媒體捕風捉影報導下,逐漸潛移默化所產生的集體意識。撰有《死亡的臉》與《生命的臉》二書的著名外科醫師努蘭,即堅持認為這只不過是病人於瀕死之際,在神經化學作用下所形成的幻象而已。然而只有活過來的人方能表達所見,還是引起許多人對於死前究竟有何感受覺得好奇。這大概是一道留給每個人自己去體驗的永遠之謎,也意味死亡始終為人心保存一塊餘地。
相對於瀕死時期極短,臨終在醫學判準中可長達六個月,西方國家的安寧院也同意收留剩下半年性命的患者入住。相形之下,臺灣因為醫療資源有限,醫院安寧病房入住條件相對嚴格,尤其健保給付僅有二十八天,屆時必須轉院或回家。安寧院或安寧病房設立的理念是臨終關懷,藉緩和療護予患者以好死善終;不過這首先要面對並克服家屬與專科醫師「共犯結構」的認知偏差,因為醫師會影響家屬相信安寧療護就是去等死。其實末期病人在短時間內終不免一死,此際延長壽命並無法同時改善生命品質,反而造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茍延殘喘困境;病患活著受罪,家屬看見更不好受。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留給心愛的人一條好死善終光明途徑,何樂而不為?大智教化秉持抓大放小原則,認同臨終過程應盡量遂行善終手段;至於如何操作,仍需進一步商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