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受病:四高

(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37 / 48

我選擇去醫院當志工,當然跟長期接觸生死學與生命教育有直接關聯,事實上我還曾經考慮去養老院和殯儀館服務呢!這些投身社會參與的想法並非一時興起,而是深思熟慮下的必然結果。自從四年前發展出大智教化後,一方面慶幸自己終於「悟道」,一方面又覺得似乎有些時不我予,乃毅然提前離退,用以縱橫四海去推廣最新理念。說四海其實僅止於對岸,但中國幅員遼闊,對我這個久居海島的人而言,深感舟車勞頓甚至力不從心。當時我以北京為據點,足跡向外覆蓋至河南、甘肅、四川、上海、浙江、廣東、海南諸省市,盡量到處宣揚大智教化。但是去年初赴陸,竟然忘記將藥包放入行李,結果在嚴冬之中血壓居高不下,返臺後又因免疫力下降而罹患帶狀疱疹,長期疼痛不已。此番遭遇令我痛定思痛,從而決定改弦更張,回到臺灣以靜制動,逐漸展開生趣閒賞。

大家都聽說大陸有三難:孩子就學難,家長跟臺灣一樣想擠明星學校;搭車行車難,其擁堵現象已成全球之最;看病就醫難,難到掛名醫號需要通宵排隊且黃牛猖獗。我未曾在對岸求醫,原本不以為意;後來身體有恙,竟然發現那兒居然沒有臺灣隨處可見的小診所,只好買中藥吃,因為西藥也需要醫師處方箋。寫作這些文字時,我的疱疹後神經痛已經超過兩個月,彷彿體內有隻怪手如影隨形要對我割上幾刀,那種不時發生的刺痛簡直難以想像。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所以有句話叫做「久病成良醫」,如今聽來的確不無道理。很慚愧過去持續講授生死學,卻不曾深入探討生病這件事。後來讀到心理學者余德慧的《生死學十四講》,方對他所指的「受病」稍有領略,此外更得以複習海德格「向死而生」的大智慧。可惜余教授已於五年前因遺傳慢性病辭世,享年六十一歲。

現代華人生活環境好,飲食條件佳,雖然活出了陽壽應有的水準,卻也容易讓後天慢性病悄然上身。慢性病以癌症及中風最可怕,但是俗稱的「三高」或「四高」也不容掉以輕心。「三高」乃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若加上高尿酸便成「四高」;我有一陣四高齊至,如今仍在服用控制血壓及血糖的藥物。這些雖是老人通病,但我還是發現身邊有些朋友毫無異樣,什麼慢性病都不曾上身,詢問之下才知道是運動加養生之功。數年前我曾靠運動成功快速減重,後來因為出現後遺症,自己又缺乏常性與長性,終於功虧一簣,故態復萌。當然老病纏身可能是常態,而且越老機率越高;但我才六十好幾,健康便一落千丈,只能說是咎由自取。不過看看古代與近代一些名人,例如韓愈、陸九淵、王陽明、袁世凱、梁啟超、魯迅等,在我這歲數前早已作古,又不知有何感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