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33 / 48)
我樂與有緣人分享自己對老病死的知情意行之種種,當然最好方式是站出來現身說法。目前我六十有四,距離法定入老尚有一年,但已實際離退四載,雲遊四海,寓教於樂,在兩岸邊休憩邊推廣大智教化,同時心裏盤算著,就把這五年當作從生涯到生趣階段的過渡吧!每個人在生涯發展伊始,總會懷抱著遠大的理想夢境,我也不例外。三十五歲時放棄去香港的小書院任哲學研究所所長,選擇留在臺灣當專科學校通識教師,自認是雜家性格使然。這種性情至今非但未曾稍減,且益演益烈,終於醞釀出大智教化。大智教化通過小常識傳播大智慧,並以小品文形式呈現,正是我的最新性靈開顯。初嘗小品是十七年前為《人間福報》寫〈心靈會客室〉專欄,其後被慈濟文化志業結集為同名善書出版,廣結善緣,令我決心從此以文會友,至今已出版六種同類型書籍。
我粗魯不文,但有寫作之志,唯缺乏想像力故難以寫小說,詩意火花則在三十年前熄滅至今未曾重燃,唯一的電影劇本又找不著投資人,剩下選項只有自由發揮的散文小品。我手寫我心,但一心之發用不可能總是天馬行空,不免要受到身處時空環境的羈絆;既然擺脫不掉,就學著慢慢欣賞它們吧!宋儒程顥有詩〈秋日偶成〉云:「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移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這位座上有妓心中無妓的夫子,雖然被供入孔廟祭祀,依然是位性情豪雄,令我讀來頗覺受用。平心而論,一個人入老尚能靜觀自得乃是福氣,表示少被疾病疼痛所侵擾,可以悠遊地活著。不過悠遊總有告終的一日,培養適然與釋然的心境以作因應方為上策,以下遂順著入老、受病、臨終、善後一路寫去。
西方社會學者將人生分列第一、第二、第三年齡,大智教化則以生存競爭、生涯發展、生趣閒賞三階段與之呼應。觀念上第三年齡或生趣階段始於入老退休,但臺灣人平均退休年紀為五十七、八歲,跟法定老年尚有一段距離,不應就此甘於認老服老。再說老年及老化的概念實大異其趣,有人七、八十仍不服老,而科學則定義老化始於死亡率最低的年齡層,亦即十至十四歲。科學或醫學的定義有時看似違反常識,卻又不無道理;像醫學認為十八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就診應看小兒科,高中生恐怕要頭一批跳出來抗議了。總之,到了第三年齡再怎麼樣也應該懂得放下、捨得。有捨才有得,得到的正是心靈的寧靜,一如《心經》所云,「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不過在我看來,且就我而言,這種境界仍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妙諦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