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25 / 48)
有兼濟之心固然好,但這需要靠著持續不懈的理想來支撐。年輕時立志做這做那,一旦踏入社會經歷職場試煉,待三十而立逐漸安頓下來,真正可行的理想才得以浮現。我的社會經驗不算豐富,三年傳播界加三十年教育界而已;當軟性雜誌記者難以為民喉舌,教大學通識課亦不足作育英才,直到涉足殯葬才萌生一絲理想性。殯葬是人人都要面對的禮俗活動,也是一門朝向專業發展的行業;相對於「虛」的生死議論,殯葬無疑為「實」的切身事物。我長期在社會上推廣殯葬教育,至今已有二十載;此中更有三年投身業內,擔任上市公司董事;這些都是理想可以施展之處。1999年夏秋之際,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兩個月內先後創辦中華生死學會與中華殯葬教育學會,如今二者都由我們的學生輩當家,已算是理想的部分實現。
究竟我的理想為何?說穿了其實很單純,大智教化是也。但單純並不意味簡單,其內涵多少有其複雜性,我才以書寫哲理小品的形式予以闡述。大智教化是我在花甲耳順前後,逐漸領悟出來的一套人生大智慧、大道理,當下我正在努力把它們轉化成平易近人的小常識、小文章傳播出去。眼前以網誌連續貼文方式,呈現系列小品便是例證。我手寫我心,但心實易隨境轉、為形所役,宜學得自我覺察之道,後設地予以貞定。不惑之後我的確有心兼濟以造福社會,當然最好是將理想上升至影響國家政策。自忖在生涯階段長期批判官方生命教育,卻未見有所改善;倒是同時去從事殯葬改革,竟產生意外的成果,那便是促成殯葬專業化,走向證照制度,包括勞動部的丙級喪禮服務技術士考試,以及內政部的禮儀師授證。
2005年春天我在內政部一次會議上,提出一套殯葬專業課程架構,獲得與會官員及學者專家一致認同通過,遂成為日後頒授禮儀師證書要求條件之一,修習二十學分大專程度專業課程。三年後的丙級技術士證,也是在我和一群同道手中所促成。此外我還寫成華人世界第一部《殯葬學概論》,以及隨後的《殯葬倫理學》、《殯葬生命教育》等專書,可視為推動殯葬改革理想的次第實現。有人也許會覺得,殯葬是令人害怕而且忌諱談論的事情,能夠當成個人理想嗎?從大智教化觀點看,正因為它一方面得不到世人的正視青睞,另一方面又是人生中難以避免之重,所以亟待推動改革創新以正視聽。不瞞大家說,大智教化的第一要務,就從推展環保自然葬開始。大智教化強調由死觀生,一個人連自己的後事都參不透、放不下,其餘可想而知。近年沈富雄所拈出的「準遺言」,值得咀嚼再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