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18 / 48)
傳統觀念比較看重男孩的發展,兒子長大後理當「成家立業、娶妻生子」;時至現代,對立業成功的標準,多少仍殘存為傳統式的「五子登科」:妻子、兒子、車子、房子、銀子。那麼對女兒的期望呢?嫁給一個已經擁有後三「子」的男人便是。這當然具有歧視女性的刻板印象,但如今丈母娘相準女婿仍難脫此一要求,兩岸都一樣。總不能讓女兒嫁出去受苦,看看大陸的相親新聞便知此言不虛。但是現代婚姻早已非說媒買辦,大多走向先友後婚途徑,而交異性朋友就意味談戀愛。不過連一種米都可以養出百樣人,愛情的種類亦可能有千百種,從追求極端的性快感,到柏拉圖式的純愛,不一而足。何況現在有人只想沉緬於愛情的浪漫中,卻不願踏入婚姻的墳墓,等於把談戀愛只當成享受。不過這必須雙方均有此意才行,否則一方老等不到結果,只好勞燕分飛了。
老實說,我是個對愛情後知後覺的魯鈍之人,卻因緣際會開授了幾年「愛情學」通識課。當時每週固定跟講臺下俊男美女「談情說愛」,非但臉不紅心不跳,而且還能夠侃侃而談,暢所欲言,因為我已逐漸發展出一套常識性論述。我對愛情產生興趣主要歸於佛洛伊德,因為他的宏偉理論將古希臘愛神與死神並舉,予我在建構生死學時帶來莫大啟發。剛好學校通識課想找人教兩性課程,我便嘗試披掛上場,同時開授「生死學」與「愛情學」。「愛情學」之說來自新儒家學者曾昭旭,但我不欲效法其溫柔敦厚、婉約道來,而是通過概念分析直指人心、明心見性。少數是經驗積累,大多為觀察所得,我於課堂上拈出「友愛融合論」、「恩愛消長論」以及「六情論」等有關愛與情的論述,讓年輕男女反身而誠,期能產生豁然開朗之效。
美國有心理學家於四十多年前設計出一份問卷,用以分辨愛情與友情,題目不多,但是一針見血。通常愛情佔有欲極強,經常朝思暮想,卻也可能日久情疏,總之多為極端反應,而友情則處於中間狀態;若將二者融會貫通,則愛情或易於長長久久。長久的愛情會演成婚姻,但弔詭的是長久的婚姻又可能使愛情褪色;不過雖說愛情消褪,恩情卻會滋長,夫妻在恩愛消長的情況下,彼此採取感恩的心情相處度日,期能終生廝守。而無論是情人或夫妻,生活要有愛情滋潤實不可或缺,但愛情的內容還是可以加以細分。我的六分法從過到不及一網打盡,而且一目了然:濫情、激情;熱情、溫情;寡情、無情。其中前後二組分別代表過度與不足,唯有中間項方能常保愛情永駐。不可否認地,情欲總是在不斷流動,將多樣感受用理性稍加調適,執中道而行,便無過與不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