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30 / 48)
中隱是隱於職場或官場,一旦退休當然就無所謂隱或不隱了。傳統上「隱」、「逸」二字經常連用,二者分指躲避及逃離;如今天涯若比鄰,早已無處可躲,只能逃向生活。尤其是過了耳順之年,時不我予,的確要懂得於生涯告終前,以半仕半隱、半出半處的姿態自我安頓。白居易七十退休,早於五十八歲便寫中隱詩以明志,從此遠離京城,退處二線,定居在東都洛陽當閒官,竟然真的在六四之年躲掉一場殺身之禍,那便是「甘露寺之變」。這是大臣高官有意藉藩鎮勢力一舉殲滅宦官,連皇帝都樂見其成,卻不幸事機敗露,眾臣反被宦官全面屠殺,在京者無一倖免,倒是遠方的詩人未受牽連。當他見到皇帝從此受到宦官控制,一方面慶幸自己作出有生以來最正確的抉擇,另一方面也更加強了他有意遠離政治核心的決定,避於東都終老。
白居易的經歷雖然是一千三百年前的故事,卻給後人留下彌足珍貴的教訓,可惜性情中人蘇東坡未能向先賢學得明哲保身之道,從而吃了不少苦頭。不過兩位相互輝映的大詩人卻有著一項共同特點,那便是逆來順受;越是處逆境越有創作力,終於為華夏文明留下不朽的文學遺產。現在將古代官場轉向今日職場,看看有何值得參考之處。先看公部門的善處之道,據聞民選的素人首都市長上任兩年多,下屬流失兩千人,原因竟然是政令紊亂,不知為何而戰。公家有任官保障,請調至他處尚能因應;私部門一旦難以令人如願,又如何自處?首先在初入職場之際,就需要多察言觀色,且謹言慎行,儘快摸索體認組織文化,莫要輕易選邊靠,保持一絲「難得糊塗」,或能在人事動盪中全身而退。尤其是上了年紀後,無所為而為才是最佳保護傘。
無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精華,多用於王者施政治道,以柔性力量收編臣下之心。如今治道在政治公部門稱政府治理,於經濟私部門為企業管理,但二者著實當部分效法社會第三部門的公益精神,無所為而為,為而不有。宏觀如此,微觀亦然;個人生涯到了後期必然要向退休生活過渡,從前的兼濟或獨善至此已無關宏旨,要緊的是能否把握無為卻有守的分寸拿捏。花甲耳順以後逐漸入老,在職場上要識時務地把位置讓給後生晚輩去發揮,自己懂得中隱靠邊站,萬物靜觀皆自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載,然後呢?是非成敗轉頭空,也無風雨也無晴。凡人必有死,死後盡歸零,對此人們聞之不免失落。但大智教化發現更深刻的觀點,此即每個人的生命公分母皆為零。如此一切都虛無,凡事皆荒謬,此刻無為有守反而益顯其光輝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