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大學:終身學習

(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16 / 48

在我的構想中,大智教化正是終身學習的自學方案;從踏出校門開始,通過反身而誠的工夫,不斷自我精進,用以安身立命、了生脫死。從生路歷程來看,安身立命主要作用於生涯發展階段,大約二十五至六十五歲之間;了生脫死則指向退休後的生趣閒賞階段,死而後已。終身學習雖然是近年才流行的觀念,但早就被常識性的口吻提及:「活到老,學到老。」當然終身學習不止是大智教化,後者多歸於德育及美育;但一般人離開學校後,還是可以繼續追求新知識與技能,例如資訊工具應用及緊急救難術等。無論如何,終身學習容或不像在校般系統學習,但其資源豐富且不拘形式,對於社會大眾更為適用。不過想學還是得有意願動機,大家首先要打破生活的慣性與惰性,認清「不進則退」、「學然後知不足」的道理,盡力而為。

過去科舉取士的時代,人們多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人的社會地位總是高人一等,居於四民之首。這種觀念其實至今猶存,沒有一個家長不想鼓勵孩子好好向學,然後出人頭地;只是對「讀書」的要求已有所不同,不再是四書五經,而屬一技之長。我很慚愧自己沒有時下人們心目中的一技之長,尤其看見前任教育部長希望以後人文科系的學生,至少要修一門電腦程式設計的課,以利進入職場謀生糊口,令我更是汗顏。曾幾何時,我因不斷力爭上游,讀到博士,當上教授,竟然成為別人口中的「學者專家」,但我仍困惑己身一技之長何在?當老師應為一技之長,因為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師,都領有國家頒授的證書,所以算得上專業人士,教書亦可視為一技之長。然教學內容仍可能引來有用無用的質疑,這又使我不禁反思再三。


「此念是煩惱,轉念即菩提」,一念之間可以改變許多事情。四年前自願離退之際,我正好萌生「大智教化」的意念和旨趣,頓時覺得海闊天空,困擾迎刃而解。「爭一時,也爭千秋」,同屬大學教授,專門及專業教師教的內容或有立竿見影之效,但通識教師一樣可以開創潛移默化之功。我相信自己為師三十四載,加上隔空教學,生徒說不定有兩萬多人,接近臺灣人口千分之一;倘若談生論死的隻字片語,能夠栽種在部分有緣人的腦海心田之中,令其有機會拿出來反芻而終身學習,便足以稱之功德無量。想到這兒,我就覺得沒有白活,亦未曾誤人子弟,可堪告慰矣。過去兩年每週不是在大學兼課,便是去醫院當志工,事實上我正是以當志工的心態在兼課。大智教化就是我的終身學習方案,寫出來給朋友們分享,接下去談論生涯發展之種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