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08 / 48)
我自2003年起連續十年任教於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連同先上車後補票的學分班,前後大約教過五百名以上在職研究生,其中最大宗生員為小學教師,尤其是女老師。想起這群「孩子王」我就打心底敬佩,她們不但個個修過小學教師專業教育學程四十學分,每週授課十幾二十小時,而且幾乎天天朝七晚五,簡直就是超人。十年看下來,她們主要為前中年期族群,多在三、四十歲之間,生涯穩定後乃決定以進修提昇競爭力,辛苦兩年取得學位可換來四年資歷。想當「孩子王」並不簡單,除了需有童心外,基本功至少要會帶動唱,專業術語叫「班級經營」。光是這一點,就讓身為大學教師的我自嘆不如且深感慚愧,因為這正是我當老師的最大弱項。大概跟個人自了漢性格有關,我不善與人互動,上課常自說自話;雖表達無礙,卻無形中拒學生於千里之外。
面臨少子化趨勢衝擊,「孩子王」的生涯發展受到不小限制和壓縮;學校為因應減班乃遇缺不補,寧以代理或代課老師上場,造成教學品質不穩定。在我看來,不管外在環境變得如何困頓險惡,小學教育無論如何也馬虎不得。如今學齡兒童受的是九年一貫義務教育,而十二年國教亦已起步,這一切的始點正是小一入學日。我小時候曾進過幼兒園,但那是玩耍的天堂,沒有壓力。等待真正上小學,頭一天開學日,制服、書包、鉛筆盒、墊板,還有擦得光亮的皮鞋等一應俱全;詳細情況已記不清楚,但走進校門那股無形壓力,五十八年後的今天,似乎仍然能夠感受到。也因此我對電視上報導的,有國小校長於開學當天扮演卡通人物站在校門口迎接新生的新聞,覺得倍感親切溫馨。這是正式當學生的開始,不管以後要念九年、十二年或是十六年,好的開始總是成功的一半。
我所教過的「孩子王」表現都不差,多少改善一些我對小學老師的成見和畏懼。說畏懼並非誇張,因為我們那個年代不但流行惡補,還輔之以體罰。體罰最初包括打屁股和打手心,後來因為前者不適用於女生,有人又穿上厚重衣褲,施行效果不彰,乃以打手心為主。刑具則是籐條和板凳的板條,結結實實打在皮肉之上,才算真正的體罰。我對此雖非家常便飯,卻已能忍則忍,沉默體會那手心紅腫的熱痛,完全不動聲色。但有些同學就不行了,猶記班上最柔弱嬌羞的女生,難得一次考不好,排列在挨罰的隊伍中,聲聲抽搐著舉步維艱,行至老師跟前竟嚎啕大哭。結果呢?老師心軟啦!只見板條高高舉起卻輕輕落下,可謂從輕發落,但下不為例。這一幕是我小學生活中永遠的定格,偶然拿起小學畢業紀念冊,翻到那捱打女同學的清秀相片,想起老師的偏心,不禁莞爾一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