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29 / 48)
中隱之道不能孤立地看,而必須放在一個人生涯發展的後期來考量;從前期的兼濟到後期的獨善,可視為生活態度自覺地漸層轉化。漸層原指色彩或光譜的漸次變化,用以形容生活從量變到質變,其計量標準正是年齡。如今臺灣人的平均餘命已超過八十,當六十五歲屆齡退休後,還有十幾年得以享清福。但是陽壽並非歲歲等值,五、六十跟七、八十的生命品質絕對難以同日而語。後文要討論的生趣閒賞階段,雖然設定從退休開始,但其與生涯發展階段並非一刀切,也需要漸層轉化始得調適。退休生活需要一段時期適應,何況並非人人有機會像電影「高年級實習生」那般可以吃回頭草,倒是偶爾會聽說有人一旦退休,竟然鬱鬱以終不久於人世。這些都是受到過度社會化牽連之累,而其改善良方,正是大智教化所認可的中隱之道。
中隱之道是指在年過半百衣食無缺的情況下,主動選擇「不積極作為」,但非「積極不作為」。二者差別在於後者屬於投機混世,而前者僅止於和尚撞鐘;時候到了就去撞,其餘閒事少管,多留些時間以培養個人興趣。當然職場生活情形千百種,不能一概而論;像服務業就不可能擁抱像撞鐘般而被人譏為不做不錯的「公務員心態」。不過朝這方面去聯想恐怕會失焦。其實中隱之道要人們「抓大放小」,亦即把握大原則即可,小地方不必太計較。它的具體實踐之一包括「老二哲學」,凡事退一步不與人爭,這多少反映出某種道家的健康心態。不計較並不表示一定無所作為,深層中隱還包括不追求大有為,但卻無所為而為。舉例來說,服務業要求主動積極有所表現,有人遂喜強出頭廣邀功;中隱則相對地採取默默行善,類似志工的志願服務不求回報。
總而言之,中隱之道的精髓就在於無所為而為、為而不有,而非遇事逃避責任。像白居易四十三歲被貶為閒官江州司馬,起初心情極度鬱悶,後來在遊山玩水間漸悟中隱之道。不過這時他才剛過不惑,不可能真正中隱;而〈中隱〉一詩則是在五十八歲寫成,才澈底反映出主動靠邊站的心態。話雖如此,樂天七十致仕退休定居洛陽,好酒如他乃效法陶淵明的「五柳先生」,自號「醉吟先生」,卻並未從此沉淪醉鄉,反而積極行善鄉里;譬如親自領工修治洛水,讓行舟順暢。這種無所為而為的社區志工行徑,對照於他在杭州當刺史修築「白堤」之功業,其意義可昭然大白。興趣取向的「中年中產中隱」,不妨視為從生涯向生趣階段過渡的標竿,自半百以後理當列入人生旨趣考量,漸次轉化。像我提早離退以全心建構並實踐大智教化,便是中隱思想發酵的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