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不惑:巔峰

(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26 / 48

人類發展學家根據研究歸納發現,一般人的事業生涯發展,最晚於四十至五十歲之間臻於巔峰,而且會延續一段高原時期,然後向下滑落;倘若當時未曾出現高峰,則日後亦難有起色。這當然是就通常情況而論,且肯定會有不少例外。但回顧自己的過去,倒也沒有例外,也不令人意外;四十五至五十五歲的十年間,的確是我的人生事業巔峰。此一巔峰時期以年屆半百分為外爍與內斂兩橛,前期走向個人職場生涯之頂,成為大學高階主管;後期則開啟創作之源,五年內出版了十八種著述。二者在我心目中有著高下之分,且大異其趣。如今講究校園民主化,誰也管不了誰,在學校當主管充其量只是會議召集人,頭銜則不過印上名片響亮好看,到後來是非成敗轉頭空。寫書出版則有可能列入三不朽,倘若一旦被載入網路搜尋引擎,的確會千古保存。

正因為網路流傳有此潛在作用,我曾再三奉勸自己的研究生,寫論文千萬不可抄襲,以免事後被人揪出,你丟掉學位不說,我這個指導教授也跟著遺臭……百年以上,也許!嘗聽說人生就像登山,唯有登峰造極方得目窮千里;這樣固然不虛此行,但終究還是得面臨必須回頭下山的事實。好在人生起落再怎麼說也就此一遭,若是像卡繆筆下的西齊弗,被天神處罰不停推石頭上山,那才真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大智教化堅信人死如燈滅,即使像不幸遇害的女孩小燈泡,也只能在爸爸要為她辦婚禮的聲聲喚下,以及市民擺滿一地的悼念祭品中,化作人間永遠的美感體驗定格,成為文化保存的一部分。波普的睿見正是拈出「文化世界三」,作為「身體世界一」與「心靈世界二」剎那消失後的永恆存在樣態。果真如此,則生涯發展樹立理想登上高峰,便有一定的意義與價值了。


我深切反思,自己生性魯鈍不文,嚮往哲學的天馬行空,勉強念到碩士,卻進入跟哲學幾乎完全不相關的傳播界,一度還想在八卦雜誌當記者混完大半輩子,但看見碩士班同學大多進入博士班,又不甘哲學山峰只爬到一半,於是三十出頭決定吃回頭草,從此走上學術教育不歸路。三十多年過去了,似乎曾經絢爛過,但一切終歸恢復平淡。唯有在這條不歸路上醞釀積累的一點一滴人生大道理、小常識,伴我到如今,涓滴匯成河流,形成一道漸次朗現的大智教化生命靈泉。這雖係耳順之際方才浮現,其活水源頭卻早於不惑之年就已俱在,而至知命時逐漸發揚光大。半百之於我無疑是一個轉捩點、一道里程碑,它體現為向中土文化思想的認同回歸;此時所需要的深度意識覺醒,以形成思想典範轉移,則是在前此十年間逐步達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