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養育:羊子

(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06 / 48

以「羊子」對「虎媽」只是取其相對性,後者實代表嚴管勤教的父母,而前者可指有待馴化的下一代。「嚴管勤教」四字是我以前任教的銘傳商專老校長包德明口頭禪,但她老人家可不止是說說而已,而是身體力行貫徹到底,並形成為悠久傳統。結果銘傳上課堂堂要點名,且考試作弊被逮必定退學,二者至今猶然。學校過的是團體生活,適當的嚴管勤教理所當然;家庭教養面對的則為極少數個體,尤其在少子化衝擊下,恐怕就只是一個寶貝兒子或女兒,似乎不必太講原則,而以因材施教為佳。再說家庭教養主要集中施行於學齡前,但現今有些父母將子女送至幼兒園甚至托兒所,雖然取代了部分家庭教養的功能,卻也在無形中減少親子相處的機會。尤其當科學家提出「三歲看一生」的論點,家長更應該珍惜自行教養的機會才是。

「三歲看一生」反映出「學習關鍵期」理論,這是1973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勞倫茲的貢獻。他根據數十年的動物行為觀察歸納,發現各種動物都有其學習關鍵期,必須在此前予以有效刺激,以免學習能力受阻。像小雞小鴨小鵝破卵出生一張開眼睛,就跟隨會移動的物體認作父母開始學習,而人類則必須在三歲前盡可能接受大量刺激,以利日後學習。倘若生活所需的刺激或訊息經常被剝奪,則日後要補救十分困難。這點已通過猴群實驗被證實,即在一群小猴內將其中一隻取出,予以長期隔離獨處,待其長大後完全無法融入原有猴群而被孤立,甚至喪失交配能力。記得數十年前有一幼兒因過動被父親囚於籠中,至學齡前始被救出,測得其一般智力正常,卻完全難以學習,後來雖被送至中原大學心理系加以訓練,上國中年齡仍只有初小心智。


「三歲看一生」的知性作用由此可見,但於情意面的影響可能更形深遠,不可不慎。記得有一老同事,購屋後為付高房貸逼得夫妻倆拚命工作,而將剛學會走路的女兒交給住外埠祖父母撫養,半月一月才過去匆匆看上一眼,幾年下來有天孩子竟然拒認父母,才知道茲事體大,非同小可,令人後悔莫及。由此可見親職教育當從親子關係的培養做起,有沒有關係其實很有關係。上下兩代是否為虎媽或羊子並不重要,要緊的是得找出孩子的本真存在,亦即自然天性,此乃為人父母重大責任。兒童是未曾琢磨的天生素材,臺灣行之有年的教育改革強調「適性揚才」,這點必須從更小的學前期做起,方能產生事半功倍之效。何況學校教育以外的家庭養育,其實不止限於學齡前兒童,而是一直延續至正式成年前的大學生。父母養育子女的目的,正是讓他們有朝一日也可以善養子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