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20 / 48)
現代人成家,成立的大多為小型核心家庭,愛情婚姻家庭一線牽,沒有家族其他成員介入的空間,雙方父母均屬局外人。這是洋人的家庭觀,原本與華人大異其趣。1972年初美國總統尼克森破冰式訪問大陸,曾事先閱讀華裔美國人類學家許烺光的大作《中國人與美國人》,以盡量瞭解這個東方古老神秘國度。許烺光發現中國人際關係的主幹為垂直的「親子軸」,父母子女的關係高於一切;而美國人則看重水平的「夫妻軸」,兩個人所組成的家庭最神聖偉大。我曾聽聞一名歸國學人講述她在美國醫院生產之事,當嬰兒降臨未久,準備頭一回跟家人打照面,遠從臺灣過去的外婆興沖沖想進產房看娃娃,卻被護士拒於門外。原來洋人僅允許新生兒父親入內跟母子團聚,其餘皆被視為外人,只有留步祝福的份兒。此事若發生在臺灣,肯定會被視為不孝。
西潮東漸後,現代人生活越發向西方型態轉進,已無回頭餘地;其中尤以養兒防老一事,註定要帶來失望。不種因不結果,轉念即菩提;為人父母若不寄望子女回饋,唯其善盡養育之責,則親子關係因為無涉利害,反而顯得彌足珍貴。那麼父母能夠期望子女何事呢?當期待其能同樣善養「繼起之生命」,將「生生不息」的奧義,單向地朝後代體現,不求回報,也就沒有怨尤。這種情況無疑意味孝道的式微,現代人對此應知命而非認命,困境自然迎刃而解。試想世上有幾個民族像我們一樣標榜並執著於孝道?當然像猶太人也注重孝行,其他多數民族則如此這般地在過日子,何缺之有?而即使以孝道作為華人特有的德行,也應修正為雙向的「孝敬」,而非單向的「孝順」。親子雙方互相尊重敬愛,始有孝道可言;只想要子女無條件順從,只怕已成緣木求魚了。
我說這話並非空穴來風,因為傳統孝道的最高要求乃是「無違」,亦即絕對不違反父母的意旨。但此一要求的前提必須「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然而現實中則為天下不是之父母比比皆是,家暴虐童事件便是明證。大智教作為小常識,秉持天然論哲理學意理主張儒道融通,將傳統上長期被獨尊的儒家道德規範,朝向道家反璞歸真的自然之道移動,或許更符合人性本真。回顧千百年來華人社會型態,由於始終以農立國,莊稼人安土重遷,與其說是過著相對獨立的家庭生活,不如視為遠近親戚息息相關的家族生活。如此久之不免出現魯迅筆下的「禮教吃人」,以及柏楊口中的「醬缸文化」,到如今亟待去蕪存菁、推陳出新。何況在無後及非婚的趨勢下,應考慮兩口甚至一人,也能夠從寬認定得以組成家庭。雖然修身齊家集於一體看似極端,但身處後現代又有何事不可能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