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大學:研究所

(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15 / 48

大學四年雜書讀得多,修課也不少;除了念生物輔系外,還曾經有系統地涉足心理學,畢竟心理學源出於哲學。畢業時其實已考取預官,原本準備服完役出國留學,但是當年哲學系留學風氣不盛,考研的興趣卻甚高;班上五分之一的同學報名各種碩士班,我也心癢而去湊熱鬧,沒想到竟考取兩所,最終決定留在熟悉的母校繼續深造。此一決定讓自己跟哲學不斷結緣,一步一腳印念完博士,當到教授,至今已經退休。回首來時路,進研究所尤其是博士班,便意味著要跟本行長期抗戰了。一開始心裏面著實沒有譜,畢竟當時還在傳播界任職,工作能勝任,待遇也不差。但是存在抉擇告訴我,自己非此中人也,乃毅然辭職返校,省吃儉用,全力以赴,結果以三年半的時間取得學位,從此展開正式教師生涯。事在人為,一旦哲學選擇了我,就唯有盡力而為。

以前的社會較封閉,流動性不大,碩士班除了助教外沒有在職生,在職博士生也多以講師為主,不像現在各行各業齊聚一堂。我教研究所帶碩士生主要是當上教授以後的事,不久各校紛紛設立碩士在職專班,專門提供有志之士在職進修。印象裏教育所專班以中小學教師居多,生死所專班則有機會進行跨學科甚至跨領域對話,因為生員包括律師、醫師、護理師、美容師、各級教師,甚至各宗教的出家人。大家都關心生老病死,即使各陳己見,亦是大好相互學習的契機。感謝他們,令我得以教學相長,終身受用。專班是1999年開始的新興學制,希望讓社會人士回流在職進修,以提昇個人及組織的競爭力。它依附於正規班而設置,利用既有人力開創新局面,沒想到辦起來竟然生意興隆,頗有喧賓奪主之勢。尤其少子化今年已衝擊至大學,研究所招生實宜未雨綢繆才好。

正規碩士班主要招收大學畢業生,利用平日全時上課,如果班上應屆生多,不免被視為大五大六。專班情況則大異其趣,首先是上課利用晚間或週末假日,學生平均年齡要比前者大上十歲左右。通常專班招生人數至少為碩士班一倍以上,最多可達五倍;而僅有的專任教師要指導如此大量研究生寫論文,絕對是艱鉅任務,令有些自己還要作研究準備升等的老師視為畏途。不過事情也不見得一概而論,一些科技方面的教師特別喜歡帶研究生,因為可以將自己申請到的各種研究專案發包給學生分頭作實驗,到時候彙整研究成果,老師拿去交差結案,學生則順利寫成論文取得學位,既互利又共榮。但是這種模式一不小心就會擦槍走火,因為老師有可能拿學生作的研究自己寫成論文發表,結果觸犯智慧財產權而挨學生告;一旦對簿公堂,嚴重的可能會丟掉教職,實不可不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