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07 / 48)
想到這裏,我就難免對自己的無後主義稍有一絲愧疚;然而發現本身雖無一兒半女,但投身杏壇三十四載,為調教別人的子女而努力,卻又感到欣慰了。另外還有一項令我慚愧的事情,那便是我有資格教大學和專科,卻不夠格教中小學,結果卻教了十幾年中小學教師,這筆帳也不知如何算才好。任教於師資培育中心與教育研究所以後,我才知道中小學老師是「專業」人士,相形之下,大專教師只算是「專門」人員;這是因為中小學教師要修習教育專業學分,而大專教師則拿到相關系所碩博士學位便可擔任。其實一個滿腹經綸的人只配稱學者專家,卻不必然會教書;我忝列大專教師多年,只能說不斷在困而學之,從試誤歷程中自我修正。如今既已走到離退之後,反身而誠,自忖不曾誤人子弟,亦未辜負所學,近年所拈出的大智教化正是生命結晶。
教師最先決的要求就是不得誤人子弟,我估計三十多年下來起碼教過上萬學生,另有萬人以上選修過我在空中大學開授的哲學、生死及教育相關課程。就我所知,學生中後來逐漸培養出幾位大學教授、副教授及助理教授,偶爾讀到他們的學術著作,只能感慨後生可畏,自嘆不如。我的哲學根柢淺、思辨能力差,自認僅適合也只樂意教通識課。而當我看見生徒輩以學者專家之姿出現在眼前揮灑自如,就只能以「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自我調侃一番。這其中夾雜著後生可畏與後來居上的複雜心理,以作學問的研究工具與方法而言,看來我就差上一大截。不過積三十載之經驗也並非一無是處,至少理解和表達能力已較過去大為改進,但也難以避免記憶力的消褪;不說過目即忘,更容易出現恍神,此刻只好顧左右而言他。所以今後最多考慮演講,不再授課獻醜了。
人生諸階段也可以從別人的稱呼中得出,除了外面流行不分大小拉交情攀關係而喚「大哥」、「大姐」無需認真外,我正是從「叔叔」、「伯伯」一路被叫到「爺爺」,終於心平氣和地上車樂就博愛座。此外「教授」一辭除被譏諷為「會叫的野獸」外,倒也名符其實。然而不知從那一年起,竟被後生晚輩聲聲喚作「大老」,不免驚覺是否該讓位以免引人嫌。不過事後冷靜地想,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載,原本就是人生部分寫照,終能釋然以對了。為人父母養育未成年子女二十載,無不期待他們在各行各業出人頭地各領風騷。在這漫長歲月中,父母不能在子女學齡後,就將教養責任全推給老師。勿忘生育以後的養育與教育,乃是交織發展、相輔相成的;大智教化一向強調從有識之日起的存在抉擇,正是在二者交織中逐漸浮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