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受病:養生

(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38 / 48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拿自己跟故人比,只有自我安慰的迷思,其實更應該效法的,是那些活至一定水準的典範人物,例如孔子、白居易、叔本華、沙特等,都活至七十以上,值得對照。但我不敢想像海德格、波普,以及我從前的老闆包德明女士,他們竟然享年八、九十甚至上百,著實不可思議。去年看見英國女王歡慶九秩華誕,讓我想起老母以九十有二壽終內寢,而目前岳母亦超過此齡仍健在,又彷彿提醒我養生的重要。太太問我想活至何時,過去大多含糊以對,如今總算找到標準答案,那便是〈公教人員保險養老年金給付核定書〉所載「平均餘命月數」,自退休時的六十歲三月起算二百七十六個月,亦即二十三年,至八十有三餘。算一算還有近二十年「餘命」,可以做的事就是夫子所言:「盡人事,聽天命。」聽天由命之前,問問自己善盡人事了沒有?

儒家經典《中庸》首章開宗明義便寫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我秉持後現代儒道家的立場,樂於順此推廣大智教化。古今中外大智慧教我們要自覺修道,其中無疑包括養生之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健康的身心為全部生活之本,這已屬常識之見,卻多為人所忽視;或眼高手低、視而不見、不見實踐。不用說我就是這樣的人,道至用時方恨少,不見有難不留心;但再怎麼不愛運動,今後也得每天動一動。過去道教的養生之道是教人長生久視,老而不死;但我常在課堂上講:「人死不可怕,不死才可怕;一旦不死或長生,則如今社會所承載的所有意義與價值,都將被稀釋得無影無蹤。」試想你能活到兩百歲,那麼六十五歲退休後,還有一百三十五年要做什麼?而若是活至一百六十五再退休,又將是何等沉重!

細心觀察,市面上賣的豆腐豆漿有基因改造與非基改之分,但茫茫人海芸芸眾生,若是也能夠藉著基因改造而延年益壽,在我看來肯定不是幸福之路,反而只會度日如年。我有一位姻親長輩現年九十有八,出生於五四運動當年,如今就住在運動高潮「火燒趙家樓」不遠處。他原任軍醫院主任醫師,離退後成為解放軍老幹部,共產黨對之照料有加,領的月退金相當於我過去當教授的薪水,這在大陸簡直就是高薪人士。他知我曾為教授,故喜找我談心;有回語出驚人地表示不想再活了,問其所以,原來是老伴、老友無一在世,倍感失落。但是當我看見他每日三餐定時定量,服藥時小心謹慎;報紙從頭讀到尾,並寫日誌以記心得,就知道他老人家肯定有機會長命百歲,因為太符合養生之道了。大智教化主張順乎自然少事造作,養生若是盡在自然中,則延年益壽並不令人意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