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05 / 48)
我放棄信教,並無妨於我認為信教本身屬於美感體驗;同樣道理,我不生養小孩,卻不否認別人生兒育女得以享受天倫之樂。人生一如小說家昆德拉所言,乃是「不能承受之輕」,基本上就像單行道與不歸路,沒有重來的可能。如今我已堅持無後三十二年,套句京戲臺辭:「別說沒有兒子,連孫子都給耽誤了。」偶然想起,的確不知道究竟有何利弊得失。不過話說回來,我的家族非但沒有傳宗接代的問題,而且人丁興旺,同父異母兄弟所生下一代共有九個子姪輩;最有名氣的叫艾力克斯,是電視上常見的藝人,有陣經常看見他們一家為保健品「善存」所做的廣告。他有一個小女兒,號稱我們家八十年來唯一的女生。其實家族觀念放大來看,沒有女兒有媳婦,沒有兒子有女婿,一切便皆大歡喜。至於像我什麼都沒有,則欣賞空靈亦是美。
現代人慶生學西方講究辦派對大吃大喝,我小時候每逢過生日,就被母親念到這天是「母難節」,應該粗茶淡飯以報養育之恩。這似乎是典型的儒家說法,不過我們倒沒有真正地粗食,因為母親也想帶我外出慶祝一番。印象裏她不怎麼管我,而在那個惡補年代,嚴厲管我們的是學校和老師。尤其我念的是私立小學,在強力補習之下,班上三十八人考初中全員上榜,我還名列第一志願。八歲以前我是跟母親同住的獨生子,後來有了繼父待我也不差;倒是初二起歸生父養,開始感受到較嚴格的家教。好在我這個人雖然思想異常,行為卻不叛逆,反而在高度自覺下相當自律,除了功課差兩度重考外,不曾給學校和家庭添過麻煩。因此以個人經驗來看,我並不認為自己需要一個「虎媽」來鞭策,一切順乎自然終會恰到好處。
「虎媽」之說來自一位華裔美國法律教授,她出書力陳自己的鐵血教育,得以讓兩個女兒力爭上游,從而出人頭地。新書一出版立即引來正反兩極的意見,支持者認為將東方文化的威權傳統帶入家庭養育及教育之中,足以讓身為少數民族的下一代,更易於在美國自由開放的環境中掙得出頭天;反對者則信誓旦旦,不允許外來移民用異文化陋規,破壞美國先民所建立的尊重個體傳統價值。舉例說明也許更清楚:「不打不成器」的華人教養方式,在洋人社會是會被判虐待子女而坐牢的。東西方文化差異尚且不止這一端,人家在善待子女之外,可是沒有孝順父母的要求;換言之,親情愛心主要對下不對上。當然不能說洋人不敬重父母,然而自己一旦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父母便自然不算是一家人,必須自求多福。其實臺灣也已步入「核心家庭」社會,此事同樣必須正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