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28 / 48)
隱逸之風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古代即有「大隱隱於朝,小隱隱於林」之說;及至中古,白居易發明了中隱之道,遂出現「中隱隱於市」的方便法門。他是如此定義中隱的:「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閒;不勞心與力,又免饑與寒。……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這明顯是折中方案,以個人處境為考量,而且跟經濟收益緊密關聯,遂為後世所詬病,其中尤以朱熹最鄙之。宋明理學家道貌岸然無可厚非,到了二十一世紀後現代再隨聲附和,就真的不知今夕是何夕了。中隱的現實考量從表面上看,似有錙銖必較之嫌;但以現今情況來對照,薪水階段誰又不斤斤計較自己的收入呢?只是不像大詩人那麼愛現而已。但他又並非炫富,不過欣慰常保「中年中產中隱」的「中確幸」罷了。
「中確幸」係相對於「小確幸」而言,可視為後者的延伸。「小確幸」一辭來自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用以指生涯發展伊始的小資產階級,對自己身邊那些觸手可及的幸福感之肯定與把握,這明顯是以資本主義社會為背景。根據馬克思的觀察,工業革命後,機械逐漸取代部分人力,將貴族和地主轉化為資本家,原本無依的佃農則淪為受剝削的勞工;但商品生產後又需要銷售通路,遂造就出一批中間商人,以及靠著工商業社會運作而存活的文書人員,這些便屬於中小資產階級。小資又稱小布爾喬亞,而布爾喬亞即代表資產或中產階級;《資本論》出版一百六十九年後的今天,放眼看去,臺灣、港澳甚至大陸,幾乎都是高度資本化的華人社會,通過大智教化提倡「中年中產中隱」的人生信念,以及「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絕對有其合理性與正當性。
中隱之道在白居易身處的中晚唐社會,面對朋黨相爭與宦官干政的惡劣政局下,自願靠邊站找閒官做,乃是兼濟之志不可行的明哲保身途徑,無疑有其特定時空背景,不可也不能複製。但自從中隱之道被提出後,長期受到後世為官者的認同歡迎,有明代官員甚至將自己的居室命名為「中隱堂」,足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西學東漸導致科舉盡廢,民主革命造成帝制崩解,民國建立至今百餘年,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文化科技等等,率皆效法西方,於今更與全球化接軌,真正步入後現代狀況,充分體現晚近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這已不是好壞對錯的問題,而是全民一致的現實生活處境;除非發生革命,否則只有走向波普所稱「漸進社會工程」,一步一腳印地從事微調,期待明天會更好。但是中年中產的明日已無多,尋求中隱以反璞歸真並無不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