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21 / 48)
雖說「成家立業」或得以趨近自我實現,但現實恐怕是必須先立業方得成家;對大多數人而言,無恆產與定業,就不敢也不能成家。大智教化對第二齡成年人的生涯發展提出安身立命的建議,即是在二十五至六十五歲這四十年間,在天然論哲理學人生信念的支撐下,個人生涯從工作、職業發展至事業、志業的同時,勿忘實踐「中年中產中隱」之「中確幸」,以順利過渡至第三齡老年人的生趣閒賞階段,從而得以了生脫死。大智教化施之於華人社會,主張後現代儒道家,此乃東西兼治下的儒道融通處世態度,鼓勵人們不時以閒雲野鶴之姿去解構憂患意識。傳統兼濟天下、內聖外王的理想,放在後現代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背景中,益顯西齊弗式之荒謬。與其如此,不如與時俱進,修正理想,調整步調,通過反身而誠的修養工夫,明哲保身以自求多福。
這點看似自私消極,卻正是道家避世貴生思想的真諦。如今當然不可能再回到春秋戰國或魏晉六朝時代,去追求小國寡民的桃花源境界;但是如何在晚近資本主義全球化崇物拜金的風潮中,盡可能避免心為形役,而有機會從事存在抉擇,才是難能可貴的事情。年輕人立業之事,理當順此思路遂行,以免陷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困境。一般而言,大學畢業踏出校門,謀職之初首先找到的只是「工作」。工作也許有固定薪資甚至保障,但常予人不穩定之感。不穩定來自理想與現實內外雙方,一方面跟自己所嚮往的預期情況不符,亟思改弦更張;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現外在條件的不穩定,容易導致失業。這也就是找工作的人經常換工作之原因,一旦不想換了或換不動了,大致就算進入持久性的「職業」生涯,可以安身卻不見得真正立命,除非理想有機會實現。
穩定的職業和理想的事業容後再談,現在先回到工作上來看。必須說明的是,我所使用的「工作」一辭,是相對於「職業」與「事業」而言,並非意指某些專業性或服務性活動,例如社會工作或志願工作等。「工作」於此雖為一般性常識用法,卻是成年人初入職場前後的重要體驗。「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學生時代容或有機會打打工,賺點零用錢花用,但並不易知獨立謀生之苦。一旦踏出校門,除非待在家中當啃老族,否則捉襟見肘,勢必得上網或翻報紙找工作謀生糊口。有一技之長且運氣好的人,也許一下子便謀得穩定職業,直接跳過工作試煉,展開生涯發展。然而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得通過換工作以漸入佳境,此時「書到用時方恨少」恐為切身寫照。因此大學絕非「由你玩四年」的樂園,至少要能為職業舖路才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