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臨終:安寧

(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41 / 48

臨終關懷是一種人道措施,希望醫療不要只想「扮演上帝」,而是回到它那協助患者減緩痛苦的初衷,盡人事聽天命。「臨終關懷」原屬大陸用語,臺灣的正式名稱為「安寧緩和醫療」,見諸於同名的條例法規。但是最早時它叫做「安寧照顧」,由於只有照顧未見醫療,遂為醫界所不喜,乃修正為上述法定名稱,卻又引起護理界反彈;無奈法規已定難以修改,終以「安寧與緩和療護」之名定調通行,簡稱「安寧療護」。但是平心而論,安寧療護的作用的確是照護多於醫療;因為服務的是癌末病患,無藥可救,只限於緩解疼痛的療程,真正管用的乃是「幽谷伴行」關心照護措施。現代安寧的構想於1948年始自一位英國護士桑德絲,她有意恢復傳統護病的宗教精神與作為,卻因人微言輕未受重視;直到她努力取得醫師資格,並於1967年創立世界第一所安寧院,安寧運動才應運而生。

擁有六十一床的倫敦聖克理斯多福安寧院,是全球各地同類型新興照護機構的嚆矢。公醫制的英國對此施以社會福利遂運作無礙,然而一旦移植美國,卻被歸為非醫療行為,面臨私人保險不予給付的窘況,只好轉型納入既有醫療體制內,在各級醫院設立安寧部門或病房。臺灣亦採行此一模式,目前更涵蓋八種非癌末病患,並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國內對此保持高度熱忱的多為宗教團體,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各擁有一家基金會積極推廣。其中被尊為「臺灣安寧之母」的趙可式教授,年輕時為出家修女護士,為赴美學習安寧照顧毅然還俗脫離教會,終於達成理想願望。而由基督教會創辦的馬偕醫院則設有相關教育示範中心,病床數較英國元祖更後來居上。至於佛教蓮花基金會持續開設半年期相關教育訓練課程,已具有一定公信力,其授證已為全國各醫院所認可。

赴蓮花受訓年齡上限為六十,我一度想報名參加,發覺已超齡只好知難而退,只是想當年我還去擔任過部分授課呢!這種情況類似我可以當「老師的老師」,卻沒資格教中小學;以及為推行殯葬教育到處演講,甚至替政府規劃課程,自己卻當不成禮儀師;只能以「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之說,自我解嘲一番。不過無論如何,雖然安寧理念我既認同也支持,卻發現其中仍存在某些難以克服的盲點與不足之處,有待思索其他助人措施的可能。其盲點多來自專科醫師的輕視和抵制,以至其於醫院內只能列入非專科的家庭醫學科,結果推行起來十分吃力不討好。至於不足之處乃指其覆蓋面,因為主要用於臨終患者,必須盡可能預估其存活期限,以利資源分配,這便使得長期臥床的慢性病人及植物人被排除在外。但是這些病患的遭遇,恐怕比癌末病人還要來得悲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