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

不朽:三世

(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47 / 48

在中華文化的土壤之上,儒道佛三家思想融會貫通,遂成「三家會通」之局,甚至進而主張「三教合一」。有人認為「三教」不指宗教而為教化,但如此一來似與三家無異;然而一旦涉及宗教,便無合一之可能。「宗教」顧名思義即指「立宗設教,度化信眾」,宗派或宗教之間只能對話不可能合一。時至今日,全球各地的宗教戰爭仍此起彼落;而由於各教派多由不同民族所執持,遂演成民族間廝殺甚至滅絕。說到這裏,我就很慶幸小而美的臺灣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有的只是藍綠之間的口水戰,倒也無傷大雅。不過問問在地臺灣人,相信因果輪迴的人倒不少。這些人不見得是佛教徒,更多相信民俗信仰;而由於後被官方歸入道教,且信眾多採行儒家生活方式,倒還真有些「三教合一」的影子。如今許多寺院廟宇的神明早已道佛雜糅,頗有些後現代的拚貼情趣。

因果輪迴之說雖來自佛教,卻源於更早的婆羅門教,後者又發展為印度教流傳至今。印度人堅守種姓制度,偶見新聞報導不同種姓通婚而被私刑處死,深覺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事情在十九世紀英國統治期間更定時發生,原因是諸神明的巨大偶像每年會乘坐牛車到人間巡視,遂見有賤民前仆後繼投身於車輪下令其輾過而開腸破肚。英國統治者見此自殺習俗十分殘忍,欲予禁絕卻不可得;因為死者皆相信輪迴轉世,寧可棄守此生之苦,而追隨守護神升天以求來生之樂。我對此一現象不予置評、存而不論,卻嘗試對輪迴轉世之說提出常識性看法:「假如有來世,那便不是我;倘若那是我,就不算來世。」關鍵在於「我」的性質。我思故我在,存在即自知;一旦輪迴至來世,卻仍保持我之神識,這筆帳到底要怎麼算,就不免令人大傷腦筋了。

記得剛當上生死所所長時,有回被請去上電視靈異節目,主持人跟我大談「觀落陰」,我戲稱這種集體遊地府的活動,可視為孝心表現的「陰間懇親團」,頓時引起哄堂大笑。節目結束前,主持人突然問我是否相信因果輪迴,我直覺地立即答以「願意相信」,令其莫名所以。我解釋道,當年四十有四,人生已過半,卻從未見前世現身或託夢,身為學者如何輕言相信?但從情感上想,人生若只有一生一世不免孤單,有了三生三世則可多所寄托,多少有些朦朧浪漫美感繫於其中。最後我下結論說:「對前世要感恩,因為他沒做缺德事方使我投胎為人;對現世要惜福,因為活著覺得比上不足卻比下有餘;對來世要積德,以免令其受苦受難抱怨連連。」其實將前世與來世分別類比於祖先及後代,或許更有意義。如此既袪除掉神秘感又保存住人文性,更顯得平易近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