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日 星期四

不朽:三生

(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46 / 48

現在來談談不朽。我認為人死如燈滅,建議人們放棄靈魂不滅的宗教性迷思,但並不反對大家追求精神不朽。靈魂是什麼?有人說就是鬼,陰魂不散嘛!還記得多年前有部感人的愛情片叫「第六感生死戀」,講一男士遭人謀財害命而陰魂不散,留在人間希望保護女友免受同樣侵害;但是女友卻無法感知他的遺愛,無奈之下只好藉助一名具有陰陽眼的靈媒代為溝通,引出不少笑點,更賺人熱淚。這部電影的英文原名就直接叫做「鬼」,結局是善鬼制裁了壞人,使之變成惡鬼下地獄,自己則被一道白光接引,冉冉上升臻入天堂。其實有無天堂地獄並非我所在意,真正為之所動的是男主角生前跟女友玩手拉坯,水乳交融樂在其中;但後來他化作亡魂,想撫摸女友的臉以一親芳澤卻不可得,因為沒有了那雙肉身的手。

此處便面對一個嚴肅的哲學形而上問題:身體跟心靈究竟是合一還是二分?我認為在本體論合一,而於認識論二分,且更可發展為「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對此我追隨自己的精神導師波普而立論,他一方面提出「三元世界觀」,另一方面則強調「自我及其頭腦」,後者明確表示身體是屬於心靈的體現。套用叔本華的觀點看,電影男主角想伸手撫摸女友的臉,才發現沒有手的遺憾,以及身心兩全的重要與必要;換言之,人的存在真諦乃是為了遂行某些意志目的。目的來自心理和靈性的期盼,通過身體在社會中遂行,且必須注重倫理道德規範,這就是「存在先於本質」的人生。人生只此一生一世,屬於不能承受之輕,只能順著生存競爭、生涯發展、生趣閒賞等「三生」途徑一路行去,無法逆轉。這正是大智教化所要傳達的現世主義理念。

我在臺灣推動殯葬改革多年,希望能夠逐漸做到移風易俗與推陳出新,包括觀念想法的轉變。「此念是煩惱,轉念即菩提」,有時候改變就繫於一念之間。要改變的事情很多,諱言死亡便是一例。坊間人們在非正式情況下並不諱言死,譬如「餓死了」、「氣死了」、「你很死相」等等,但於正式討論卻多以「走了」、「去了」、「往生」等話語取代。其中尤以「往生」一辭最不宜隨處套用,蓋「往生」乃佛教用語,背後預設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說,於佛教徒或民俗信仰尚能通行,對基督徒就不適用了。後者講「信耶穌得永生」,永生即無往生輪迴之需。「三世」為下文主題,倒是常聞「三生有幸」成語,其實就是通過「三世」之說,以彰顯人間極為特殊的緣分。佛教喜言緣起緣滅,華人充分繼承之,我也從善如流,將大智教化說與有緣人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