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44 / 48)
行文至此,是該讓大智教化大聲疾呼了。在撰寫有關生存競爭和生涯發展兩階段諸議題時,我的觀點及立場與一般人大同小異;因為我自認是典型的中年中產者,除了力行無後和提倡中隱與眾不同外,大致都接近世俗看法。然而一旦來到涉及死亡的討論,就要拿出大智教化以推動改革創新。我長期從事殯葬改革,且對此扮演過一定的社會角色,所以格外關注此一議題。由於老、病、死經常連袂而來,大智教化論述會不時由死觀生往回看,套句管理學說法,「向後整合」也,亦即向中上游尋求改善。我的改善之道,基本上呼應著沈富雄所拈出的八項「準遺言」,以及早先奇美集團老闆許文龍對後事所列出的「五不」;尤其沈醫師一句「無魂無魄」,更是擲地有聲!人死如燈滅,有無魂魄或靈魂滅不滅,其實已無關宏旨。
大智教化希望在華人社會度化出的典型人格,乃是執持「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的「後現代儒道家」;他們擁有「東西兼治、儒道融通」的能力,用以妥善待人處事。一旦面對自己或別人老病死的存在抉擇,必須擇善固執堅守立場,也就是傅偉勳所指儒道二家的「硬心腸」非宗教立場,將超性之事存而不論,僅視為世間的美感體驗,這又呼應著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之說。基於此一思路,我必須明確表示,大智教化所宣揚的「大智教」,正是各家各派「宗教信仰」以外的另類「人生信念」選項。一如許多無神的西方高等知識分子,在七十年間先後提出三份〈人文主義者宣言〉,用以跟基督宗教劃清界線,我也希望倡言「天然論哲理學」,作為大智教所蘊涵大智慧的根本意理。有關大智教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有另文闡述,那便是我與諸有緣人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吾乃大智教化主,但並非創教之主,而是古今中外大智大慧的宣講者和代言人。大智慧並非高不可攀,有時候它就表現為身邊的小常識,和藹可親,唾手可得。身後事「五不」正是最佳例證:不治喪、不豎靈、不設牌、不立碑、不佔地,澈底豁達灑脫,其精神已達於莊子的高度。仔細觀之,「五不」可分為兩方面,亦即對臺灣民間的殯與葬諸措施全盤顛覆,此乃殯葬改革最高理想境界。許多人都心知肚明,死後治喪是做給活人看的面子工程,繁文縟節勞民傷財,完全失去慎終追遠的真情實義。其實慎終應扣緊厚養,長輩一旦作古則予以薄葬,立下好榜樣令後代緬懷追隨。我的繼父和母親皆參加由政府主辦的聯合奠祭,火化後分別樹葬及海葬,省下喪葬費化作小額捐款長期行善,換了我也要如法炮製,真正「道喜充滿」。這些作法都繫於每個人的一念之間,有為者亦若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