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48 / 48)
佛道二教的三世觀可視為美感體驗而予繼承,儒家的三不朽亦可作如是觀,而貫穿其中的心態正是道家的自然與無為。無為無不為,為而不有,三世觀可於感恩、惜福、積德中靜觀其變,三不朽則不妨盡人事、聽天命。儒家三不朽講立德、立功、立言,現代人想立德只能做守法公民並表現公德心,立功則於職場官場勇於突破創新以造福他人,至於立言就像我不斷著書立說雖千萬人吾往矣。平心而論,我其實沒有那麼大的願望要立言以不朽,只是從年輕到老,越發不滿於各種社會現象而覺得不吐不快,遂發為文字記錄心得,而有了今日小小成果。不過起初大多述而不作,半百之後逐漸產生一己之想法,日積月累下乃形成大智教化論述。反身而誠,我手寫我心,行行復行行,不免感觸良多;像這樣不吐不快,究竟所為何來?
我曾撰寫兩種以「大智教化」為名的著作,前一種為論文集,前年夏天出版問世,我興沖沖地將之分贈諸親友,起初大家亦都歡喜收下。不久有人看見我,便露出神秘笑容和調侃語氣說:「大智教化!」並豎起大拇指。這使我想起以前念政大企管所的老師,後來做到政大副校長的司徒達賢教授,每回在所友會上遇見我,便大聲向別人介紹說:「哲學家!」最初我不免感到窘迫,久之反而想開了;不管是調侃或者貼標籤,不就是一種刻板印象嘛!我既然是外行人眼中的「哲學家」,何不乾脆在這方面幹出一番事業。大智教化也是同樣,因為它又指文殊菩薩,在別人眼中宗教味道濃厚,何不順水推舟將之發展為準宗教,而不讓生命教育專美於前。既然於網路時代書寫有可能立言以不朽,我大可自視為哲學家與教主,或者別出心裁地宣稱新頭銜「哲理家兼教化主」。哈哈!
哲學家也好,教主也好,我所宣揚的哲理學與大智教,皆處於體制外,並誓言絕不進入體制,以擺脫被人宰制,或有機會宰制人。此乃完全自知之明,因為我絕非擁有卡理斯瑪人格特質的領袖人物,亦不願被任何價值系統收編,只希望「無求於人,亦不為人所求」。像我這樣追求隱逸的性格,其實根本不應該在人間留下隻字片語,但我卻極其矛盾地大寫特寫。目前我已出版三十部著述,倘若以每部十萬字以上計算,起碼也有三、四百萬言傳世,無疑已達立言之標準。好笑的是,魯迅就說過,真正的隱士乃不為人所知;一旦被知曉,就夠不上隱士資格了。我的心血結晶既然已經大幅公諸於世,就只能以「城之隱者、今之古人;思者醒客、智者逸人」自居,繼續過著「中年中產中隱」的生活,並逐漸步入樂齡老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