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1日 星期五

立言 48:《教育哲學——華人應用哲學取向》(二)

 


 

        拆伙後師培中心列為共同科、教育所編入社科院受評,把原本充分運作的團隊一分為二,從此走上不歸路。組織機構的特性之一,就是會形成本位主義,同質單位分化為兩個班子後必然漸行漸遠。倘若外在資源無所匱乏倒也相安無事,一旦環境變差就會面臨衝擊;過去招生盛況空前的師培和教研,意外碰上少子化浪潮襲來,只好各自度小月去了。這並非單一事件,而是社會變遷使然,必須放在一定時空背景中方能得見真貌。我講述這些涉及個人和單位遭遇並非題外話,而是尋思教育哲學究竟該當何去何從?現實的問題是,在招生萎縮導致買方市場當道情勢下,課程規劃與設計必須學以致用。尤其像師資培育屬於跨領域中游學科,學生的期待往往是立竿見影,因此講究潛移默化的課程就不受重視。如今師培和教研都將教育哲學列為必修,占了二或三學分,學生不免抱怨學非所用。

 

        教育哲學作為一門跨領域學科,在教育的社科領域較之哲學的人文領域更受重視;教育系所都設有此課,哲學系則連選修都不多見。有意思的是,它雖然實質作用不大,卻長期列為教育系所必修課,類似輔系的師培都不例外。考其緣由,多少跟百年前杜威來華講學兩載的影響有關。杜威兼為哲學家與教育家,對教育哲學及其分支教育倫理學的建構貢獻至大。他來華傳道授業之舉,影響了後來國民政府的教育政策,從此重視教育哲學的傳統一直帶來臺灣。加上師範教育系統原本封閉,把哲學當必修課多少還可以傳授一些政治思想,這點跟目前大陸將思想政治教育銜接上生命教育的作法頗為相似。只是時空現實早已起了重大變化,教育專業課程理當再思與重構。必修的教育哲學有必要重新設計打造,以因應宏觀的社會與微觀的個人真正所需,講安身與了生的生命課或許更有意義。

 

        由於講授教育哲學長達十二載,教生命課的時期更長,我認為若要把前者改造成一門與時俱進且能學以致用的學科,將之納入歷史景深以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同時予以生命化,應該具體可行。哲學看似無用卻具大用,通過嚴謹思考以言行針砭時弊正是其一;但光有哲學容易無的放矢,加上歷史社會的時空考量便能對焦批判。因此我建議將教育哲學跟教育史統整成「教育歷史與哲學」一科,簡稱「教育史哲」。這是效法由「科學史哲」所發展出來後現代批判性學科「科學技術學」(S&TS)和「科學技術與社會」(ST&S),針對官方政策所產生的問題,例如採用核電與否,加以分析及批判。從大智教化立場看,「教育史哲」最迫切也是最重要的用武之地,乃是大力批判「去中國化」的史觀與政策,藉以挽救民國國民下一代。用偏差教育洗腦年輕人再鼓勵他們投票,正是民粹式陰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