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分治乃係歷史悲劇,但在當年韓戰的國際角力下,卻意外保住海島一隅,成為繼中華歷史上東晉、南宋、北元、南明之後第五個偏安政權。民國命脈因海峽天險原本得以為繼,如今卻因狹隘的在地意識執意要去中化,而提早面臨絕續存亡的危機,實為不智之舉。維持兩岸關係理當「有利使力,無力使智」,效法歐盟而以「中華」為名,合力促成一個邦聯式鬆散政體,或有可能長治久安。對此兩岸可以積極進行教育對話:「兩岸不約而同地用心關注智育以外的生命教育或素質教育,的確對於我們嘗試建構『華人生命教育』或『民族文化素質教育』的課程論與教學論,提供了崇高的理想與目標。接下去就要看我們如何有效去落實了。」課程論與教學論乃是教育學之下僅有的專屬分支學科,其餘大多具有跨學科甚至跨領域性質;教育革新理當由此著手,以打造與時俱進的相關論述。
《教育哲學》對我一生創作而言,無疑是座關鍵性里程碑;它雖然在架構上模仿了美國女性主義教育學者諾丁斯的同名著作,但其內容卻多少發人所未發。記得當年去國家教育研究院擔任教師檢定命題委員,面前擺了十幾種以《教育哲學》為名的著作,當然也包括我的書。坊間相關著述如此豐富,無疑跟它列為國家考試科目有關;但我當時發心著述,並未想到應付考試當參考書,主要還是為了推廣華人應用哲學。正因為如此,我的作品在眾多同名專書中獨樹一幟;例如教育學者簡成熙讀來,就認為是哲學味最重的一部。尤其在導論中,我效法醫學倫理學者對「醫學哲學」的仔細分辨,將「教育哲學」分為「為教育的哲學」、「教育中的哲學」、「關於教育的哲學」,以及「教育學哲學」來考察。這可謂發散性水平思考,最終希望建構「華人哲學教育學」,進一步造福國人下一代。
必須說明的是,教育學跟教育其實並非同一層次的事;它們乃分屬學理與實踐,不宜混為一談。教育哲學作為教育學之下的分支學科之一,跟教育史、教育社會學同列為教師檢定考科,其內容必然擁有豐富的學理。對此我在下筆之初即有所覺察:「本書的定位是偏向學理引介的教科書,而非準備考試的參考書,希望讀者在一開始閱讀時即能體察此點。總之,我們對讀者的建言是:『爭一時,也爭千秋。』真正的哲學學習雖然不一定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卻可能薀涵潛移默化的價值。」而我所宣揚的思想究竟為何?在結論中可以一目了然:「我要明白表示自己受到『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人文主義、自然主義』一系思想的啓蒙,用以質疑相對面的『本質主義、性別主義、資本主義、世界主義、科學主義、超越主義』。」即以西用中體的系統思想推廣大智教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