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反諷式擬似宗教的大智教,行大智教化以宣揚大智教義;大智教是一套堅守現世主義人生哲理的自我教化修行工夫,對生前死後之臆想完全存而不論,對世間宗教系統一律敬而遠之,擇善固執推廣活在當下安身立命了生脫死的大智大慧。身為大智教化主而非教主,我在安身立命的生涯發展上大致平實平淡平凡,至今七十有二,當了三年記者和四十二年老師,印證了學文科不是耍筆桿就是嘴皮的出路。而大半生教職生涯,幾乎都跟銘傳這所學校息息相關,套句我跟哲學的關係表述,同銘傳的因緣可以說:「中年就業我選擇了銘傳,老來回首銘傳選擇了我」,一度返校擔任客座,目前仍在兼課。說起銘傳讓人津津樂道的,便是其創辦人包德明女士,俗稱「包奶奶」在擔任近四十二載校長後,於1999年初功成身退,安享天年至2009年,高壽百秩添一,是人間難得有福報的教育家。
2012年位於北京的中國傳媒大學規劃出版一套介紹全球女性大學校長的叢書,相中包校長的傳奇故事,於是派人來臺取經及蒐羅資料,同時訪問我這個關係人,因為我曾為老校長立傳《永遠的包校長》。本書於2007年銘傳五十週年校慶當天出版,算是一份祝賀大禮,同時紀念老校長創校半世紀功業。在前言中寫下:「包校長年輕時受的西學訓練由社會學而經濟學,後半生全力辦經貿商管教育,對臺灣經濟發展貢獻良多。……包校長事業成功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因素,那便是她始終以傳統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觀和行事作風來待人接物,像尊師重道、嚴管勤教等。……西方的經濟學係從倫理學脫胎而生,……包校長則是一位自憂國憂民的關懷中,選擇以經世濟民學問辦教育的看重倫理的傳統長者。」近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當時正是道德哲學教授,融倫理價值和市場價格於一爐。
1988年初我取得博士學位後,無憂無慮過了一個春節,然後為生涯前途到處投帖謀職。結果除一處有回音外,全部石沉大海;唯一有消息的,正是當時的銘傳商專。四月中我揮汗氣吁吁地爬上臺北士林福山,接受包校長的召見面談,三天後便接到專任副教授聘書,從此展開半生教育生涯。耳順提早退休前,我在銘傳總共任教二十一載半,近半時間兼行政職,最不能勝任的就是擔任包校長的主任秘書。好在她老人家有容乃大,私下待我像小朋友一般親切,為日後替她立傳奠定了一份善緣。在結語內我表示:「與其說我在為一位大人物寫傳記,不如說我在為一個老朋友寫故事。……中年後辦學校,……硬是把銘傳辦得跟別的學校不一樣,這才是她的本領。原本平凡的作為,卻在她的擇善固執下點石成金,變成別人口中的不同凡響,這就是她的獨到功夫。」此即我心目中永遠的包校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