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觀生活》具有創意,便是將古代東方「修、齊、治、平」理想和西方「真、善、美」境界各有增補,使其更顯週全。修齊治平源自儒家「八目」,我曾對之重新詮釋,即以「格物、致知」體現「為學」之道、「誠意、正心」代表「做人」工夫;再以為學與做人之四目,共同落實為「修身」的基本修養,然後更上層樓陸續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儒家重視內聖外王的社會倫理,必須懂得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八目」修養若要用於今日華人世界,就有必要加以修訂。依我之見,從「齊家」一下跳到「治國」不切實際,最好是在其間納入「合群」一目,以示積極關心與投身社會及社群。因為古代之「國」僅指諸侯城邦,不似現代主權國家。再者「平天下」之說同樣過時,不妨改為「入世」,亦即參與世界以促成全球互利共榮。從八目調整為九目,正是為了與時俱進。
另一項創意則是將成「聖」理想納入人生的「真善美」境地。其靈感來自我的母校輔仁大學校訓,早年係「聖美善真」,如今倒過來講,終究都將宗教神聖添加到世俗人性之內。真善美之說是古希臘哲學家愛好智慧的最高境界,上主的神聖則代表希伯來信仰的終極嚮往;問題是人可以仰望神卻不可能成為神,彼此始終判成兩橛,不似儒家修身工夫登峰造極足以成聖成賢。對此我有所詮釋:「基督宗教將世界判成兩橛,分成神聖與世俗,或者天國與人間……。神聖與世俗的分判,與其指向真實世界,不如反映人格境界;聖人與凡俗之人終究有差,但差別心卻可能激勵人們超凡入聖。聖人就是功業偉大、人格崇高的人。……追求德行崇高的聖人境界,屬於儒家式的自我實現;道家並不作此想,老子甚至主張『絕聖棄智』,以回歸自然率真。」大智教認為道家反璞歸真同樣足以超凡入聖。
儒家重人文,道家親自然,後現代大智教所宣揚的「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係以自然之道融滲於人文,再以人文精神後設於科學;自然是根本,人文為體現,科學則屬發用。此一人生哲理觀點簡稱「天然哲」,雖於2019年《新生命教育》內方才全方位舖陳,但早在2007年《觀生活》中便已明示:「生活中無疑有許多疑難雜症和顛倒夢想,但那些都屬於枝節問題;我們理當在主幹上,去尋求解決之道。生活主幹一如本書整體架構所開展的『修身、齊家、合群、治國、入世』的人生階段,具有『真、善、美、聖』的崇高性質,可以用『生物、心理、社會、倫理、精神』一體五面向的人學觀點去契入,並於『教育、咨詢、關懷、管理』等實務中全方位落實。這整套工夫,可視為我的生活學之思想與行動、觀念與實踐知行體系……。一旦知行合一,生活便得以超凡入聖、反璞歸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