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義是說給無信仰者聽的另類話語,它在大多數人都不信教的華人社會肯定有市場而產生共鳴,我遂樂此不疲,逾耳順之後一寫再寫。重讀自己首篇學術論文〈信仰境界的躍升〉,多少有種恍如隔世之感;說它是學術論文,因為曾經登載於輔仁《神學論集》。碩一時修習神學院長張春申開授的「聖經研究」,一度用心研讀經書,期末滿懷喜樂,呈上一篇學習報告,竟然受到神父青睞而推薦發表,不禁與有榮焉。當時我如此寫道:「信仰並非一潭死水或一紙教條,而是一種自覺的內在證道。唯有秉持一股對『道』無限仰慕的信念與信任,在面臨現實挑戰之際,能反身而誠,無向外馳求之誤,才算真正地『享見神』。……從無知到否定,再從否定到肯定,……可以被視為『再生』,此乃信仰使人復活的真諦。」這些文字的確是抱持著一顆虔敬之心寫下的。
在輔仁求學時接觸到基督宗教自然而然,前往南華任教後,身處嘉義鄉間同樣很自然的對民俗信仰燃起興趣。臺灣的民俗信仰不算宗教信仰,因為沒有加入教團的皈依要求,而是隨緣流轉,到各地宮廟參拜,舉頭三尺有神明,心誠則靈。國內一大風景線正是寺院廟宇到處林立,道佛雜糅,好不熱鬧。但主管機關內政部民政司禮儀民俗科,擔心邪門外道妖言惑眾,乃將佛教寺院以外的廟宇一概收編入道教名下加以列管,因此從統計上看來信道教者占六成、佛教三成,其餘加總占一成。這是指信教的人而言,不信者則不計其數。我在本書〈「道」的生死文化〉之內,將「哲學的道家」跟「宗教的道教」加以分判;於生死關懷中,前者展示「道法自然、自然無為、反璞歸真」特色,後者則體現「長生不死、內修外煉、人鬼殊途」性質。對照之下,道家與道教無疑大異其趣,不宜混為一談。
《生命教育——人生啓思錄》文集首篇收錄的〈談生論死〉一文,原本係為空大製作一般性社教節目的腳本,後來因故取消,我乃將之改寫成近兩萬字的生死學入門介紹,跟次篇〈生死學的理念與實踐〉搭配在一道,作為銘傳通識課講義,一度貼在網上供學生參考學習。具體作法是先講述後文,讓同學認識「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與「四門生死專業」,再通過期中考深化這些起碼知識。至下半學期則以情意體驗方式跟學生談生論死,在「有『生』之年」中分「談不談、愛不愛、婚不婚、生不生、倫不倫、信不信」,於「視『死』如歸」下分「養不養、活不活、死不死、悲不悲、葬不葬、做不做」,次第呈現出跟安身立命與了生脫死相關的十二項課題。以這些教材授課行之有年,標題一目了然,內容言簡意賅,學生相當受用,可從期末心得寫作讀出,另加上遺書一篇作為共同作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