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舊作,仔細回想,感覺當時發心推廣殯葬生命教育,還確實有幾分理想性,這可從本書第二篇的舖陳架構得見。此篇三章分別提出「素質教育、專業教育、通識教育」三種取向,以考量如何落實殯葬生命教育。其中素質教育是大陸相對於中小學應試教育所設計的一套改革方案,到了大專層級就相當於我們的通識教育。本書寫作既然以廣大華人為對象,理當包含對岸在內,因此才想到將素質教育列入,可惜從未在神州大陸推動落實。至於針對國內情況,將生命教育分為一般及專業人員各自設計課程以進行教學,方能面面俱顧,無所偏廢。殯葬專業的情形其實跟醫護專業類似,均包含服務者與消費者兩造,對服務內容多少都存在認知落差。例如知情同意,醫護人員和患者及家屬便各有盤算,要通過有效溝通以尋求最佳解決方案。殯葬也是同樣道理,凡事不能重來,必須一次到位。
殯葬生命教育的重要課題,係以專論方式呈現,三章分別為「〈自然課題:遺體處理〉、〈社會課題:殯葬管理〉、〈人文課題:禮儀民俗〉」,此乃對照於《殯葬學概論》所列三大知識領域而發。殯葬活動自古有之,殯葬學術卻在美國興起,起源於遺體化學防腐的科學技術處理。對此臺灣主要採行冷凍式的物理防腐,也就沒有太多科技方面的專業需求。在地最關注的首為禮儀民俗,其次則是殯葬管理;後者實基於政策革新要求,否則小型葬儀社也無心接受地方政府的殯葬評鑑了。我曾擔任多年評鑑委員,就碰過業者以車擋道禁入拒評的抗爭;因為沒有具體罰則,小生意還是繼續照做。評鑑在都會區還容易進行,走進較大的縣治就相對費事了。記得有回參與嘉義縣的活動,一天之內由海邊的東石、布袋,奔波到內陸的大埔、阿里山,看見業者反應冷淡,消極應對,不免感到既疲憊又洩氣。
臺灣幅員其實不廣,但城鄉差距下的保守人心卻明顯可見,針對民間百姓和各地業者的殯葬生命教育,推動起來相當不容易。多年來我頂多應邀在產官學齊聚一堂的會議上發表意見,或於大型業者的教育訓練中作幾場演講,之外多半沒有什麼機會傳播理念。近年唯一突破是為空大上網課講授殯葬倫理,全國有二百八十餘人上線學習,大部分為想取得禮儀師證書的業者,我正好藉此廣為宣揚,但內容已非生命教育,而是擴充與升級後的大智教化了。這次授課我還擔任一班面授教師,原以為可以跟近七十學生面對面交流溝通,卻因疫情改以網路進行,意外成為直播主。看見自己在螢幕上侃侃而談,學生則在一旁同步留言,感覺上輕鬆而不嚴肅。但是一瞥自己老邁的神情,想想還是藏拙的好。直播主當了四回決定功成身退,還是以不露面的文字緣為佳,以文會友廣結善緣足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