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4日 星期五

立言 62:《觀生活——自我生命教育》(二)


 

               當初應邀寫通俗心理書籍,我就想到用性靈小品的體裁盡情揮灑,但全書架構卻必須系統呈現,以利讀者一目了然。此即所謂「學者散文」書寫,以情意文字和形態,表達認知底蘊與內涵,通俗心理或人生哲理都符合此種要求。問題是我終究為哲學學者和教師,下筆實不脫好為人師的愛智慧見路數,交稿後竟然不符所期,只好另起爐灶,重寫的《從常識到智慧》拖了一年半載才問世。但是到頭來《觀生活》還是有機會跟《觀生死》結成自我二書連袂上市,銷路還算差強人意。本書初步系統表達了我心目中的人生哲理,全書先介紹我所開創的人學觀,再討論人生的方方面面。人學類似於哲學人類學,但並不盡相同;後者演進出科學人類學,前者則相對於神學。人學關注的是無涉於神聖境地的世俗生活,每個人都在其中體驗到生老病死無所不在,於是改善生活大可從瞭解生死談起。

 

        全書首帖即談〈生死與生活〉,我寫道:「談生死其實是為了討生活,這是我十年來的處境與心得。而生死和生活都需要學,也可以學,但是無所謂『生死學』或『生活學』。本書題為《觀生活》,主要意指:人生在世,應該用心反觀自己,並且主動終身學習,從而開發出更豐富的生活智慧。」平心而論,我雖偶然當上南華生死所創所所長,該所近年還成立了博士班,卻始終認為其實並不見得存在著「普遍的」群體生死學,而無寧是「本真的」個體生死觀。畢竟要談生死學恐怕必須大死一番,或是有著臨近死亡的切身體驗;我想除了因罹癌而發心著述的「生死學之父」傅偉勳以外,其餘大多數人包括我在內,不過只在紙上談兵而已。但即使如此,我還是拈出了「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作為自家本事;《觀生活》的〈人學觀〉及〈人學的應用〉兩篇,便依照我的生死學理念與實務而建構。

 

        〈人學觀〉以五章先後介紹「生物人、心理人、社會人、倫理人、精神人」諸面向,其中精神人即指具有「性靈之靈性」的典型人格。我在此章中先討論基督宗教、佛教和道教,再對焦於相互融通的「儒道家」人格典型,而以道家思想與態度為核心部分。我對道家的期待為:「作為生活智慧的人生信念,我提倡反璞歸真、順應自然的道家思想;它的最大作用,是對死亡的看淡、看破、看開。……追隨道家途徑,則推行環保自然葬便大有希望。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可由其死亡態度看出大概。我近年積極推動殯葬生命教育,正是為了移風易俗、推陳出新,以徹底解決殯葬活動為人們生活所帶來的困擾。」這是大智教生死哲理「向死而生、由死觀生、輕死重生」的具體實踐。至於〈人學的應用〉,同樣援引生死相關實務應用課題加以活學活用,亦即針對生活的「教育、輔導、關懷、管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