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哲學學者身分棲身教育系所,為深入其堂奧,乃嘗試著書立說,先後出版二書以示積極參與:「《教育學是什麼》一書的撰寫,是我做為一名哲學學者,對於教育學的自學方案第二份成果報告。2001年秋天,我初次踏入教育學的領域,在教育研究所講授教育哲學,為求系統整理自己的思維,三年後乃有《教育哲學──華人應用哲學取向》一書問世。然而教育哲學終究只是教育學的的一環,我希望見樹也見林,同時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因此發心對教育學進行全面的瞭解,並嘗試見諸於文字,此即本書的緣起。」之所以敢於大膽撈過界,是因為「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本身就是哲學家。他生活於十八、九世紀前後的德國,於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學》,被視為現代教育學之始。一如社會學由哲學家孔德所創,教育學亦然;有此淵源存在,激勵了我從事正本清源、推陳出新的努力。
《教育學是什麼》屬於一系列各領域學問入門叢書之一,不全然是教科書,多少有些科普性質。科普即指「科學普及」,當然也適用於「哲學普及」;然而我不能把教育學入門書寫得太哲學味,因為它發展兩百年來,畢竟已有自己的核心內容。但我的寫作立場仍為華人應用哲學,乃採取既述且作的途徑,先呈現教育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基本論述,再適時借題發揮。對此我在〈後記〉中明白表示:「教育實踐一方面要注意教學技能,一方面也應關心教育目的;只是如今前者幾乎完全成為學習者矚目的焦點,後者似乎乏人問津。而教育學乃是探討教育實踐的系統知識,甚至具有規範實踐活動的功能。基於這層認識,我也有意通過本書,提倡建構本土化的『華人教育學』。」對此我在本書第二篇〈教育學為什麼〉當中提出的解答,正是「培養後現代儒道家的人格特質」,亦即大智教化。
本書寫作同樣中規中矩,十二章分列三篇,格式完全一致,每章均設計「問題、觀點、反思、討論」四節循序舖陳,章末再提出六題「再思」,同時照例端上「情意教育專欄——心靈會客室」,讓讀者咀嚼品味。全書三篇為「〈教育學有什麼〉:教育史、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學為什麼〉:教育理則學、教育形上學、教育知識學、教育倫理學;〈教育學做什麼〉:課程論、教學論、師資培育、教育管理」。由於本書屬入門性質,因此不列參考文獻,而盡量在行文中適時參考他人相關著作,將紹述的主題說清楚講明白。基於自身哲學背景,很自然地會強調教育哲學的作用,因此用了三分之一篇幅去介紹哲學的核心分支,包括邏輯、形上學、知識學及倫理學。對這些哲學分支的深入探討,據我所知,似乎只有臺師大教育所博士班開授相關課程,足見其高遠深奧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