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4日 星期二

立言 52:《教育學是什麼》(三)

 


 

        教育學研究教育,《教育學是什麼》第二篇〈教育學為什麼〉藉著哲學的後設思考,去思考為什麼要從事教育。在各種答案中,柏拉圖哲學提供了與眾不同的視角。柏拉圖一向被視為觀念論或唯心論者,意念唯心造,感官經驗皆屬虛幻,心中觀念方為真實。這種思想跟大多數人的認知不同,連學生亞里斯多德都有意見,遂有「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之辯。亞氏以感官體察為真實,對象為「殊相」的個別存在,至於「共相」的事物觀念或概念,則由心智作用抽象而得。此一抽象概念得之於柏拉圖,但老師主張觀念方為真實,才值得從事哲學探究。他認為各種事物的觀念,原本就存在人心靈魂之中,因為肉體感官的干擾多半被遺忘,教育的目的正是喚醒兒童心靈深處的原始記憶。這是相當原創的深刻認識,也難怪當代哲學家懷海德要強調,整部西方哲學史多少屬於柏拉圖思想的註腳。

 

    〈教育學為什麼〉介紹了西方哲學的四門核心分支,其中理則學即邏輯,類似數學屬於工具性知識,為的是訓練人們從事有效思考。其餘形上學、知識學、倫理學分別代表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三大面向;後者還應該包括美學在內,而跟前二者共同體現愛智之學的真善美無所偏廢。像上述柏拉圖不同凡響的理念,對教育活動的啓示,就在於形上學和知識學部分。「形而上者謂之道」,事物的本質或本體,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所不在,人們必須通過深刻的思考方能得窺其堂奧。教育工作希望發人所未發,將前人積累的知識傳授給下一代只算頭一步,更重要的是給學生一把鑰匙,以開啓心靈的智慧之門。常識人人具備,不過多寡而已;知識為常識的過渡與釐清,足以傳授他人;唯有智慧藏於每個人內心深處,必須通過教育的啓蒙,方能使知識更上層樓,進而開顯大智大慧。

 

    教育學雖為哲學家所創,但終究不能只停留在思辨階段,而必須落實於教育現場,以有助於教學者與學習者的有效良性互動。要達到此目的,符合人性本然的課程和教學是其關鍵,而教育學之下開設有課程論與教學論,遂構成其專屬的核心分支。本書第三篇〈教育學做什麼〉介紹教育實踐最重要的課程與教學,以及保證其能夠落實的師資培育和教育管理兩大課題。其中課程包括教師的教學科目跟學生的學習經驗兩方面,要雙方溝通無礙方能事半功倍,因此需在師培課之中安排講授教材教法和班級經營。我很慚愧從未學過這些門道,便瞎打誤撞當了四十二年老師。為人師表之外我還不時兼任行政工作,甚至去企管研究所進修經營管理之道。因為學校也屬於行政機構組織,需要講究人事時地物等各種資源分配。為學習如何幹活當差,我意外接觸到社會科學各種知識,收穫相當豐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