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5日 星期三

立言53:《生命教育——人生啓思錄》(一)


 

        2010年秋季我在不同書局同時出版了兩本書,二者皆以生命教育為名,也都是文章結集,但已悄然步入大智教化時期了。「大智教化」之說雖在2013年花甲耳順之際方才浮上檯面,但係以我五十有五所發表〈從學生生命教育到教師生命教育〉為轉捩點和里程碑。此論文標幟關注焦點已從學生轉移到教師身上,將大智教化視為生命教育民間版、成人版、擴充版與升級版的意念,即由此文而生。該文收錄於前瞻的《生命的學問》容後再談,《生命教育——人生啓思錄》則以回顧的舊文為主,我在序文中寫道:「這本文集明顯具有雜匯性質,但一以貫之乃是我對人生的反思,遂名之為《人生啓思錄》。內容從較知性的實務探討,到相當感性的性靈小品;甚至還包括剛起了個頭卻未完成的自傳。」那份自傳只寫了十一帖便不了了之,2013年才刊行另起爐灶的百帖全新創作《觀人生》。

 

        本書共包含五篇,分別為「生死關懷、倫理關懷、護理專業、殯葬專業、心靈會客」。其中護理文章原有意從過去研究的護理哲學深化發展至護理倫理,結果寫出兩篇論文便無以為繼;不但寫書計劃告吹,也自此告別跟護理專業的對話,從而轉向殯葬專業,「殯葬四書」便屬具體成果。《生命教育——人生啓思錄》收錄甚雜,序文交代:「本書的大部分文字都是邀稿下的產物,為結集出版,乃加以修訂。它們不是什麼千古文章,但是代表著一名讀書人兼教書匠的用心之所得。劉半農的那句話『我手寫我心』,始終為我所奉行。」本書蒐羅了讀碩士班時唯一發表的論文〈信仰境界的躍升——《約伯書新探》〉,以及一篇兼論道家與道教生死文化的文章。其實在此之外尚有一文,曾登載報端卻未收錄於本書的〈《心經》拾級〉,三者分別代表我對基督宗教、道教以及佛教的粗淺體認心得。

 

        說起宗教信仰,我自認很有宗教感,卻對教團人士及活動敬而遠之;雖曾皈依受戒,卻又因緣未足而放下捨得。近年通過大智教化反身而誠進而創立大智教,並以教化主自居;這一方面固然有反諷味道在內,另一方面也的確是在向各種宗教系統見賢思齊而致意。「反諷」之說絕非對傳統譏諷,而是標榜一種後現代敘事,希望「各自表述、各取所需」。其靈感來自當代美國思想家羅蒂。大陸學者張國清於介紹羅蒂時表示:「在後哲學文化中,如果說還有存在的自身理由,那麼其理由就在於哲學將發揮它的最後一種功能:後設批判功能。用羅逖的話來說,就是對各門科學(包括自身)進行反諷的診療性功能。」我所提倡反諷式擬似宗教大智教,兼具對所有宗教以及對我自己的療癒作用。我相信現世主義,因此跟許諾生前死後的各門宗教背道而馳;為擇善固執,必須通過自我療癒而貞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