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9日 星期日

立言 57:《殯葬生命教育》(一)

 


 

        不同於《護理生命教育》為論文集,《殯葬生命教育》澈澈底底是一部計劃撰寫的專書,我抱了很大希望也花了許多工夫完成它,到頭來卻乏人問津,完全派不上用場。我之所知道它慘遭滑鐵盧,是從出版社結算的版稅看出,因為壓根兒就沒銷售幾本。相較於晚一年上市的《殯葬倫理學》被列入禮儀師進修用書,生命教育更顯得邊緣與失焦。但我從未後悔寫作本書,因為我把它當作自我生命教育的功課,用功程度可以從參考文獻占了九頁得知。這是由指導碩士生研究相關課題得到啓發,可視為教學相長的體現。本書架構跟《殯葬倫理學》雷同,除導論與結論外,本論列有三篇九章;三篇分別引介華人生命教育、殯葬生命教育以及進一步的專論。於專論篇章中,可以發現是依照早先《殯葬學概論》裏的自然、社會、人文三大課題來加以闡述,以呈現殯葬理念與實踐的跨領域性質。

 

        《殯葬生命教育》於2006年初以兩個月時間完稿,當時我雖然對已經成型的高中課綱有所批判,但仍抱持認可態度,畢竟這一系生命教育類科目,乃是前所未有以哲學為主體與核心的課程,在我看來大可借題發揮,乃盡可能將之融入首篇內舖陳。我以三章篇幅分別呈現「人性教育取向、人生教育取向、生死教育取向」的華人生命教育,人性取向包括「人格統整與靈性發展」、「宗教與人生」兩科;人生取向涵蓋「哲學與人生」、「道德思考與抉擇」、「性愛與婚姻倫理」、「生命與科技倫理」四科;生死取向當然針對「生死關懷」而言。對這些既有進階科目的分析、引申和批判,反映出本書導論的旨趣〈從臺灣生命教育到華人生命教育〉;前者指官方說法,後者則為我心目中對之的擴充與升級。「華人生命教育」日後逐漸擴充升級為「大智教化」論述,從而擺脫官方設定的框架及路線。

 

        當初我有心推動本土化的華人生命教育有兩層意義,一是內涵的轉化,另一則為實踐的擴充。我發現官方說法不乏西化內容及宗教色彩,於華人社會不見得相應,甚至出現互斥,有待通過提倡民族文化意識與人文自然精神以反映其扞格之處。但我還是希望再強調一次,推動各種通識或專業生命教育走本土化路線都值得提倡,唯一例外就是殯葬活動。因為殯葬的「中體」濃得化不開,甚至固執於傳統偏見與在地陋習,不免劃地自限,亟待學習「西用」以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大智教化的「西用中體」原則是互利互補,而非互輕互斥。別人的優點我們理當學來善用,革新禮儀民俗此其時矣。當然殯葬習俗仍深具本土根源,不宜全盤西化;學習西方優點也都集中在「節葬」與「潔葬」兩點。真正要在內涵上改革創新的乃是「維繫孝心與禮義,簡化孝行和禮儀」,這需要「抑儒揚道」的真工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