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入秋五十有四,開學未久某日正在松山候機前往馬祖授課,意外接到校長電話,剴切交付重責大任,為迎接來年高教評鑑,出任陽春的社會科學院院長。於是未來兩年我在生涯最後一個重要職位上盡力而為,不求有功,但願沒有任何閃失。好在到頭來評鑑順利過關,我乃選擇急流勇退,申請休假研究一年,去對岸一邊寫書,一邊推廣生命教育。在院長位置上不敢講全力以赴,是因為看見別的院長比我更拼,對比出我力有所不逮而覺得慚愧。試想人過中年漸有眼高手低、力不從心之累,卻被推上第一線,於兩年內出席大大小小兩百場會議,就是為了維繫住學校命脈與生機。此乃私校共同宿命,處於其間只能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時令我萌生退意,現實中卻只能迎向一個個浪頭。說來也奇妙,就在職場中載沉載浮的當下,竟讓我抓住一塊漂流木,從此改變了我的後半生。
此物乃是一本不起眼的學術著作,係社會學者羅中峯所著博士論文公開刊行的《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由我的《人生啓思錄》同一家洪葉公司出版,是在中央大學內敦煌書局淘寶所得。簡單地說,本書讓我初識白居易「中隱」之道,為日後大智教化平添上「中年中產中隱」的重要論述。如今中隱已成為信仰大智教四項基本要求之一,其餘為無後、安樂死、自然葬。究竟中隱之道為何?本書有所闡述:「這是一種在個人生活秩序的組構上明確劃分『私領域』 與『公領域』的策略。行動者必須設法在世俗日常生活的時空結構之外,區隔出非日常生活領域以安頓其審美行動場域……。以審美實踐肆意發洩其對於社會現狀的不滿情緒,而獲得心理治療的成效,並強化其對於遵循世俗日常生活行動規範的服從度。」這對我當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處境,頗具醍醐灌頂之效。
羅中峯大作神奇且適時地出現在我的人生因兼濟而「坎陷」(牟宗三語)下,暗中助我一臂之力得以再起;它既引領像我這般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的開創,更讓我發展中隱之道的療癒與貞定功能,讀來相當感同身受。我甚至曾經熱心地去原出版社買了三本分贈友人同道,無奈未見任何人讀後有感,或許是博士論文艱深難解罷!作者既是社會學者亦為藝術史家及社區營造工作者,任教於佛光大學。我從未與之結識謀面,僅善結文字緣;而佛光與南華皆為同一教團所創,似又為另一種因緣。我將本書列為生涯發展「生命教育」時期之末,而非早年「閱讀啓蒙」時期之內,正是因為它對我邁入「大智教化」時期起了一定的作用。這或許可視為第三回心智典範轉移,亦即從宏觀的傳統文化之認同,深化為微觀的中隱生活之貞定;當然這必須是中年以後生命情調的抉擇,不宜過早為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