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概論》既述且作,原本希望有人拿它來授課,後來發現是一廂情願,乃退一步希望生命教師用以自學成長,仍屬緣木求魚。直到近年終於恍然大悟,發現我跟官方意識型態互異,乃屬長期路線之爭;道既不同實在不必為謀,終於擺脫官方框架走出自己的路,此即大智教化的緣起。不過舊課綱並非全無是處,七門進階課有四門歸於哲學,便令愛智之徒欣慰;其餘分屬心理學、生死學及宗教學,多少足以跟哲學互通聲息。本書架構共分十六章,首尾二章進行回顧與前瞻,中間十四章則針對進階七科,各分基礎與進階課題加以討論。每章四節的標題列舉,跟《生死學(二版)》及《醫學倫理學》相同,即為「概念分析、批判思考、意義詮釋、綜合討論」,而這正是應用哲學表述的方便法門,用於教科書可謂恰到好處。至於日後書寫多以情意小品呈現,則臻入另外一種境界了。
本書標幟「華人應用哲學取向」,是有一定道理的:「應用哲學是一種『退一步想』的努力,這使得它跟心理學、生死學、宗教學等學科比較起來,是站在不同層次探討問題。哲學不但跟其他科學或科際學科一道處理人生課題,同時也退一步站在後面,省視本身以及其他學科是如何處理人生課題的。應用哲學反思與批判的努力可說是其特色,本書正是站在這種後設立場上,對生命教育進行反思與批判地考察。」至於建構專屬於華人的應用哲學,則為進一步的努力:「『華人應用哲學』的思想內容為『後現代儒道家』的『中國人文自然主義』,這是一套將古典儒道二家思想的精義,在後現代華人社會加以融匯貫通的新興產物,可視為儒道互補的結果。」在當年心智典範轉移下所拈出的「中國人文自然主義」,如今已完整表述為「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華人應用哲學」,簡稱「天然哲」。
「天然哲」主張儒道互補融通:「途徑大致有三:一是哲學思維方式的途徑;二是倫理學和人生哲學的途徑;三是文學藝術的途徑……。本書主張兼容並蓄,自哲學思辨出發,通過倫理實踐,創造生活美學,其理想人格境界乃是『知識分子生活家』。」這些引文皆屬本書末章的前瞻觀點,令人意外的是,十五年後新課綱竟然在「價值思辨」的核心素養內納入「生活美學」,並提出具體可行之道:「反思生活美學的能力,可以用對比的方式,呈現不同生活習慣(如:食、衣、住、行、育、樂等)帶給人不同的感受。」同時強調:「改變自我,思考如何讓自己成為有生活品味的人,並瞭解品味並不等於奢侈的道理。」由此可見生活美包含了藝術美,但大智教更主張體現自然美;不止是懂得欣賞大自然,而是學會順應自然,勿事造作,此即作為「天然哲」內核的自然主義之真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