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兩回心智典範轉移,先後開創出「陰性思考」和「本土關注」兩條途徑;前者體現「性別主流化」,後者彰顯「文化主體性」。不管政治對立如何嚴重,兩岸共同根柢還是在中華文化;看看美國獨立近兩百五十年,也沒有對英國文化有任何輕視之意。當然居住在臺灣這座海島上的人民,多少還是形成一定的在地生死觀,尤其在喪葬習俗方面。但追根究柢正本清源,它們仍舊具有相當的傳統文化活水源頭,看看電影「父後七日」便知一二。該片反映出受儒家「慎終追遠」思想影響的男尊女卑繁文縟節,亟待通過道家「反璞歸真」理想的去蕪存菁推陳出新。本書重點放在第二篇〈華人生死學〉,前五章呈現理論架構,後四章引介專業實務。生死學一如教育學,屬於跨領域應用性中游學科,上游會用到生物、心理、社會、哲學等基本知識,下游則開創教育、輔導、醫護、殯葬等實務應用。
受到傅偉勳「現代生死學」啓發,我嘗試建構「後現代華人生死學」,核心部分反映於倫理與靈性面向的華人應用哲學。西方多將靈性活動指向宗教信仰,我則效法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而提倡靈性開顯的人生美學。倫理學與美學共同構成哲學中的價值論,生死學的倫理及靈性課題,遂可銜接哲學價值論探究,與之相應的則為「輕死重生」價值實踐。哲學除了價值論之外還包括本體論和認識論,它們在生死學之中分別體現出「向死而生」及「由死觀生」的實踐途徑,這三大議論將於之後《學死生》一書內系統討論。在我的心目中,華人世界呈現「宗教信仰、民俗信仰、人生信念」鼎足而三,不分軒輊;其特色分別為「嚴密的團體修行、鬆散的隨緣流轉、個人的自我貞定」。以我天生自了漢性格,自然會選擇走向後者,但也同時認為前二者皆屬美感體驗,應當加以尊重和欣賞。
我曾撰寫自傳《觀人生》與回憶錄《六經註》,反思個人心智啓蒙,發現「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換言之,十五歲進高中以後便展開心智活動大旅行,至今年近七二仍在持續進行中,願能死而後已。超過半世紀的學思歷程,終於在近年凝聚成一門反諷式擬似宗教之非宗教「大智教」或「人生教」。它其實就是一套人生哲理,名為「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華人應用哲學」,簡稱「天然論義理學」或「天然哲」,教人以安身立命了生脫死之道。對此我在本書中寫道:「眼見臺灣社會大眾在面對生老病死情境時表現出來的顛倒夢想,而迷漫於世道人心的主流『中產階級意識型態』及『宗教信仰溫情主義』卻又無力撥亂反正,乃就中國古典人生智慧中尋求另類出困之路,此即『修養美學』的境界。」蔡元培「美育代宗教」問世達百年,我將之轉化為「美育化宗教」,以鞏固華人信仰「第三路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