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0日 星期五

立言 27:《生死學(二版)》(一)


 

2001年秋季首度開授的空大「生死學」課程,曾經創下非必修課選讀人數空前絕後的最高記錄,多達4495人,而排名第二「生活與理財」也得到三千七百多人肯定,由此可見當時社會大眾心之所嚮的兩端;既希望理財致富,也期待了生脫死。新課連開兩輪暫告一段落,2005年重返江湖,從兩學分三十六講,擴充為三學分五十四講,教科書篇幅也增訂四成,由十章添至十八章,其中十三章皆出自我手。《生死學》(二版)分為兩篇,首篇〈死亡學概論〉基本上就是第一版內容的保留,僅導論重寫並刪除結語。真正有創見乃是全部由我執筆的第二篇〈華人生死學〉,它既運用了「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來建構理論,也全方位覆蓋生死學所涉及的四種專業實務。本書中同時拈出「後科學、非宗教、安生死」的大智教人生信念,以及「後現代儒道家」的「知識分子生活家」理想人格。

 

    這裏反映出一整套心智典範轉移的過程,我從全盤西化的教研途徑,漸次轉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肯定。必須言明的是,在為學與做人的道路上,我始終堅持的底線,乃是立足於中華「本土化」看世界,同時慎防陷入臺灣「在地化」的一曲之見。其實在地化倘若有容乃大倒也無可厚非,然而一旦在政治操弄下演成逢中必反的「去中國化」,就真的不可理喻了。對此我2019《新生命教育》一書中有所批判,在此暫且不表。主張「華人生死學」,無非是希望它真的能夠充分為華人所用。尤其是當傅偉勳晚年特別標榜「現代生死學」乃是有機結合西洋「死亡學」與中土「生命學」的嶄新創見,予我極大啓發,遂把《生死學(二版)》分為死亡學和華人生死學兩篇講述。本書強調「華人生死學」源自「華人應用哲學」撰述取向,前後一共在四部民間出版著作副題上標幟此一鮮明立場。

 

我的寫作立場反映出後現代「局部知識」的特色:「後現代『華人生死學』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學問,它是屬於適用於漢民族為主華人社會的局部知識。……筆者本著『華人應用哲學』取向,融匯古典儒道二家思想,轉化而成『後現代儒道家』觀點;其最大的特色,即是……『從人生看宇宙』。……以中國人生哲學轉化而成的『華人應用哲學』,做為中國『生命學』的基本內涵。」哲學探究宇宙與人生二端,宇宙即世界天地,儒家將「天、人、地」視為「三才」,我引申為「人既無逃天地之間,理當學會頂天立地」。個人在宇宙天地間所度過的一生,對生死學與生命教育而言,不外乎學習「安身立命、了生脫死」之道。此一生死道理若透過「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靈性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來把握,當能面面俱顧,無所偏廢。這正是我在本書中所建構的華人生死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