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5日 星期日

立言 22:《生死學》(一)

 


 

在我的學術生涯中接觸到生死學,可說是偶然的必然。讀博士期間去東吳哲學系兼課,透過系主任趙玲玲引介,認識哲學前輩傅偉勳,進而跟作風海派的他結為酒肉朋友。傅老年長我二十,長年旅居美國難得返臺。其人喜愛熱鬧,一旦同故舊相聚便不醉不歸,可謂性情中人。他於耳順之年得知罹癌,竟發心撰述,意外創立一門新興學科,為其冠上「生死學之父」殊榮。代表作《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出版於1993年中,甫上市立刻蔚為暢銷書,一個月後即見二刷,同時帶動社會上談生論死的流行,可謂開風氣之先。死亡之事雖為華人所忌諱,仍想多方瞭解;既好奇又怕受傷害,卻苦無解惑之道。傅老大作適時問世,立即風行一時,經常受邀演講及辦簽書會。由於返臺次數增加,見面機會變多,更可當面請益,甚至興起採用其新書授課的念頭。

 

        當年我在銘傳擔任通識課教師,為吸引同學選修,盡量在課名上創新求變,「愛情學」與「生死學」遂應運而生。愛欲與死亡是佛洛伊德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二者更有相通之處,對此我曾在《性愛、生死及宗教》一書中稍加探討,一旦發揮起來也還算到位。沒想到的是,日後樹德科技大學和南華大學分別設立「人類性學研究所」及「生死學研究所」,將相關課程從大學通識課提昇至碩士班專門課,真正達於「術業有專攻」的地步。愛情學為新儒家學者曾昭旭所創,他以《不要相信愛情》一書走紅後廣為宣揚愛的教育,溫柔敦厚的形象與內容是其特色。傅老則反映一種切身體驗意境,他面對聽眾談生論死乃是現身說法,畢竟罹癌之後大死一番,下筆行文字字生死攸關,予人直面死亡的震撼。該書係於三個月內一氣呵成,足見他在當時是多麼投入,也因此令人感同身受,讀來不忍釋手。

 

人生際遇難以預料,讓我意外的是,1996年我竟被傅老列入其所籌辦的南華生死所儲備師資。當該所於次年正式設立之際,他卻未及親炙而大去往生,結果靠著一群志同道合的後生晚輩共襄盛舉,將該所順利辦成並不斷發揚光大,至今已蔚為大學部至博士班一應俱全的特色系所。我在創所之初服務三年半,又轉往大同商專籌設殯葬科系半載,終因條件不足北返銘傳,加入教育所陣容,全力推廣生命教育。就在此前一年,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邀請我與成大趙可式及臺大胡文郁兩位資深護理學者,合作開設兩學分電視教學節目「生死學」。對我這個哲學教師而言,不啻一大挑戰和沉重壓力。畢竟生死學在南華被歸入人文領域,到空大卻列為健康科學一環;雖然性質上它屬於跨學科甚至跨領域的新興學科,但從出發點相異,內容遂有所不同。加上要求自編教材,的確頗費心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