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殯葬管理條例》曾明示要效法社會工作師而設置禮儀師,但我始終認為它最恰當的模仿對象乃是護理師。社工師要大學社工系畢業方能報考,而禮儀師的養成教育目前仍以專科為主力,情況跟護理師類似。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禮儀師等職務,在西方國家被視為「助人專業」,需要具有充分關懷之情始能勝任。但由於國內殯葬乃屬傳統行業,要達到現代專業水準要求,必須長期培養新血;仁德和馬偕兩所醫專生命關懷科五專部,以及南華生死系和大仁生命禮儀系大學部,正在擔負此一任務。基於殯葬活動同時具有中華文化本土性和臺灣民俗在地性,《殯葬學概論》乃完全針對在地讀者而寫,並堅持彰顯華人本土特色。我雖然將殯葬類比於護理來書寫,但護理畢竟是僅形成一個半世紀的西方專業,殯葬卻屬於歷史久遠傳統行業,連孔子都曾為人治喪,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要把一門傳統行業通過改革創新而臻於專業化,教育訓練可謂方便法門。但此行過去多為師徒相授,幾乎從未列入學校課表;南華自1998年起連辦四期殯葬管理研習班,確屬開風氣之先,甚至比條例頒布還早四年。當時生死所有心同步涉足四大專業,但官方已開始推動生命教育,而輔導及醫護專業對生死學的認識和認同都偏低,唯有殯葬業者熱衷參與以推陳出新,因此從生死學發展出殯葬學也就理所當然了。事實上我認真投入殯葬學術與教育,乃是離開南華以後的事情;先在大同商專籌設殯葬科系,北返則積極介入官方改革活動,設計二十學分專業學程,正是我在殯葬教育方面重要貢獻。對此先後出版四書:2006年《殯葬學概論》、2007年《殯葬生命教育》和《殯葬與生死》,以及2008年《殯葬倫理學》;後者於2020年秋季為空大開課作為教科書,終於有機會派上用場。
本土加在地化的殯葬學術完全無先例可循,一旦要設計專業課程,腦海中的參考架構只有跨領域的生死學。人類知識領域基本上不脫自然、社會、人文三大範疇,每個領域又可分為理論與應用兩方面來考察。殯葬學較之生死學更務實也更傾向實務應用,因此在建構上相對於三大領域乃設計為「殯葬衛生學、殯葬管理學、殯葬文化學」。倘若將「殯葬學」列為一階學科,此三者便屬二階分支,每一分支又包含三項課題,以構成全方位的完整學理與實踐圖象。在多方考量下,我對衛生學提出「公共衛生:遺體處理、衛生保健:臨終關懷、心理衛生:悲傷輔導」三項課題;管理學包括「行政管理:制度法規、經濟管理:事業組織、資源管理:硬體軟體」;文化學則為「歷史文化:喪禮民俗、思想文化:哲學宗教、禮儀文化:殯葬過程」。如此分判呈現面面俱顧,應能符合教學與研究之所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