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生命教育會碰上資源配置和路線之爭的情況並非空穴來風,微觀如我在教學上的遭遇固然如此,宏觀上政策推動亦非一帆風順。因為生命課的推動部分目的在於取代傳統德育課,由哲學學者主導,不免引來輔導學界及訓育人士插手。至於要納入正式課程更是難上加難,自2001年教育部宣布為「生命教育年」並推動中程計畫開始,歷經五輪滾動,才終於在2019年列為普通高中必修一學分課程,其餘國中小學仍以體驗課為主。新課綱較舊有的對焦清楚,大抵就是哲學課,包括基本與應用哲學在內,哲學人總算暫時勝出。不過愛智之學終究還是冷門學科,從我三十五歲拿到正宗哲學博士任教半生,涉及專門的正職分別在生死所與教育所,而非哲學系,其餘所授不外通識課。此乃教育市場的現實,於少子化的今天更形嚴峻。而當初能在哲學圈外謀得一席棲身之所,也該感恩惜福了。
受到哲學前輩傅偉勳和南華校長龔鵬程的推薦任用,我在當了九年通識教師後南下嘉義,慶幸尋得一處足以發揮的職位。意外成為生死所創所所長,又適逢生命教育剛剛起步,我乃把握機會對二者進行有機整合,積極推動「生死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包括後來轉任大同服務的在嘉義四年間,因為生命教育已成為政策一環,我經常應邀至國民中小學的「主題輔導工作坊」及「輔導知能研習營」授課,足跡遍及雲嘉南三縣。印象最深的是在一場校長研習活動上討論的自殺個案:「我剛搬到嘉義教書後不久,聽說有三名嘉義國中一年級的女生相約在蘭潭投水自殺。結果有兩人溺斃,一人獲救……。事件發生後近三年,一位校長……說那名獲救女生在休養一陣後,由嘉義市轉學至嘉義縣,進入他所服務的學校就讀,並且順利畢業升上高中。」此事讓我聯想到「留得青山在」的平凡古訓。
生命教育在1998年正式起步時,是由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所主導,教學對象為省屬高中與國中生,開學未久就碰上臺中女中資優生廖曼君及男友殉情事件,使其立即背負起學生自殺防治的重責大任。次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又加上災區心靈重建的工作。2000年改朝換代,新任教育部長曾志朗對生命教育情有獨鍾,乃編列大筆預算以推動四年中程計畫。可惜他因希望跟國際接軌,而堅定支持對岸發明的漢語拼音,被當道視為「政治不正確」,上任未久便下臺一鞠躬。好在繼任者大多曹隨前例,沒有將政策砍掉,竟然一路發展至今,成為高中必修課可算修成正果了。當年無論在嘉義還是臺北,由於推動生命課,不時會受邀撰文,久之便累積下不少文字。這些論述或評介文章總共二十四篇,構成了《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的「一般論述、專業考察、生活反思、讀書心得」四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