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立言 44:《生命教育概論——華人應用哲學取向》(一)


 

        2004年是我的出版高峰期,共有六部著作問世,但並非全為勤於寫作之功。因為其中三種為昔日文章結集,另一係跟研究生合作的教科書,真正具有代表意義的只有《生命教育概論》及《教育哲學》兩種,它們的副題皆標幟出《華人應用哲學取向》,屬於個人反思用功之作。雖然此二書仍以教科書形式示人,但我的確想讓學習者聽到「不一樣的聲音」。這也是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創始人之一吉利根的振聾啓聵呼籲,以及她的經典著作《不同凡響》,反映於我的頭一回心智典範轉移,亦即從正統轉向另類科學哲學。關懷倫理學另一位開創者諾丁斯曾著有另類的《教育哲學》,是我撰寫同名書籍的效法典型。女性主義令我在「西學」中看見不同的可能途徑,華人應用哲學則為我貞定「中學」的知行道路;兩回心智典範轉移共同奠定了「西用中體」生命學問的基礎,身體力行至今。

 

        《生命教育概論——華人應用哲學取向》可視為我對官方說法撥雲見日的不平則鳴,因為不吐不快,十七萬言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便一吐為快,無奈始終未得著任何批評與回應,反映吾道頗孤。不過對此早已釋懷,近年不斷自我貞定,乃加碼於2019年再出一書《新生命教育》,仍高舉「華人應用哲學取向」大旗,以示吾道一以貫之。為何我要對生命教育如此堅持,甚至打著官旗反官旗?因為它正好是新儒家學者陳德和所批判的至大無外、無所不包,果真足以讓人揮舞大旗各自表述、各取所需。高中以下有課綱不得逾越,我教的是大學生跟研究生,大可海闊天空地借題發揮。一度重返杏壇擔任客座,一學期二百五十名生徒受教,全年近五百,這便是大智教化的潛在市場,吾道遂不孤矣。大智教誨至少包括「無後、中隱;安樂死、自然葬」,皆非衛道者樂見,卻屬世間真知卓見。

 

        《生命教育概論》能夠在極短時間內完稿,反映出我的強烈批判動機,意志集中力量也集中。話說從頭,1997年在南華初聞生命教育,僅為省府政策。精省後由中央接手,2001年頒布中程計畫,三年後高中課綱草案出爐,總算呈現完整具體的內容。此一舊課綱設計八科十六學分課程,卻僅需選修一學分,2010年正式實施,2019年功成身退。新課綱不再分科,改列五大核心素養,總算規定普通高中必修一學分。由此可見,當初八科宏圖已成明日黃花,我的批判之作如今已淪為無的放矢,又有何等意義?在我看來,此一壯舉無疑具有歷史意義,本書的出版理當在生命教育史之內記下一筆。事實上唯一史書《台灣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的確引用過我的著作,但僅列出《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而未涉及本書,殊為可惜。至於另外一層意義,則是它啓動了大智教化的腳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