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 星期一

立言 37:《殯葬倫理學》(三)

 


 

        回顧既往,可以發現殯葬專業一路行來舉步維艱且跌跌撞撞,若從2007年空大設科算起,至今僅有十八年歷史。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後來仁德與馬偕醫專先後設立生命關懷事業科五專部,且已有多屆畢業生,總算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受過正式且正規養成教育的專業新血。雖然現今殯葬專業科系為了避嫌仍難以「殯葬」之名示人,但終究已經樹立起一定的自我認同與專業形象,倘若假以時日,專業化程度必然會更成熟也更到位。不過無論如何,我還是認為既然要受專業教育就必須學習專業倫理,而不能對此一要求掉以輕心。《殯葬倫理學》在出版十二年後令我有機會現身說法,總算將理念付諸實現;至於學生是否真的感同身受,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只能看他們執業時是否會產生意識覺醒而更上層樓。意識覺醒可能促成心智典範轉移,我正是通過接觸女性主義而有所自覺領悟。

 

萬丈高樓平地起,我苦口婆心對同學說,殯葬管理必須跟殯葬倫理相輔相成始能互利共榮。由於殯葬管理牽涉到產官學三方面的互動,且殯葬產業又多以民間企業為主力,因此探討專業倫理議題就先從應用倫理之中的企業倫理講起,漸次發展至環境倫理和生命倫理。本書架構正是以這三大議題為內容,而在介紹倫理議題之前,要先行考察它們的哲學基礎。系統地看,《殯葬倫理學》除導論結論外共分三篇,每篇三章。首篇企業議題先談「管理哲學」,再探討殯葬的「企業倫理、服務倫理」;次篇環境議題先談「宇宙哲學」,再探討殯葬的「環境倫理、天人倫理」;末篇生命議題先談「人生哲學」,再探討殯葬的「生命倫理、關懷倫理」。全書十一章照例在每章之後附有「心靈會客室」情意教育專欄,以我的實際體會跟讀者進行心靈對話,以期能夠產生潛移默化、改善服務的效果。

 

    當初寫作本書時,我尚未拈出「大智教化」的大纛,但已經在字裏行間體現出「西用中體」的教化方向。然而就像我在《殯葬學概論》之中所顯示的,當自然與社會領域要朝向本土轉化,人文領域卻需要盡量反向操作而朝西化求緣。這是因為包含倫理道德、哲學宗教在內的殯葬文化,受到傳統思想長期浸淫,早已濃得化不開,必須要通過大力改造變革,始能真正推陳出新,而禮儀民俗正是需要大破大立之所在。我建議殯葬專業應該效法護理專業,將「關懷」視為本身的核心價值。關懷倫理是西方倫理學最新的理念與實踐,於上世紀八零年代自女性主義學者手中應運而生。看見如今專業科系採用「生命關懷事業」為名,的確令人欣慰。由於殯葬不算新興行業,從事改革乃是將長期受到污名化的傳統行業加以翻新,必須建立堅定的核心價值,「生命」與「關懷」正是最佳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