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6日 星期一

立言 23:《生死學》(二)

 


 

19972001的四年間我住在嘉義,先後待過南華和大同兩所學校,以推動生死及殯葬教育,北返後則將之納入生命教育一以貫之。在南華主要以傅偉勳遺願規劃課程,多著眼於哲學及宗教課題,基本上述而不作。北返後由我召集進行空大電視教學,通過教科書集體創作,逐漸架構起我心目中的生死學全貌。「生死學」被列為生活科學系護理類課程,2001年首開兩學分,四年後重開增為三學分,教材則擴充近倍。初版教材共有十章,除導言及結語外,八章分屬理論與實務兩篇;前者介紹生死學跨越「自然、健康、社會、人文」四大知識領域的特質,後者則舖陳其所涉及的「教育、輔導、關懷、管理」四門專業活動。全書由三人執筆,趙老師寫生死教育和臨終關懷,胡老師負責健康科學、社會科學與悲傷輔導,其餘部分皆出自我的手筆。由於篇幅過半,故將本書列入個人著作。

 

        依照西方學界現行分類,人類知識領域共分自然、社會、人文三大類別。教材架構上增列健康科學,是因為本科目屬於護理基礎課程,而護理可視為橫跨自然與社會領域的應用學門,主要從事健康照護專業工作,值得單獨列舉強調。當初我如此設計課程架構,多少想彰顯生死學的跨領域性質,但是它更恰當的分判,乃是根據對於人的不同面向加以探究。這點其實我已在本書提及,日後則列為二版的增訂內容架構。此一理念首見於本書導論所提出的「每個人都是一個『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靈性存有(bio-psycho-social-ethical-spiritual being)』」,之後則稱之為「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後新儒家學者林安梧嘗言:「自然先於人,人先於自然科學。」我的人學模式從自然人講到社會人、倫理人和靈性人,希望面面俱顧。重點放在人的多元屬性上,至於知識描述僅為方便法門。

 

有關生死學在實務應用方面的分類,早於南華時代便曾具體提出。當時分為「死亡教育、悲傷輔導、臨終關懷、殯葬管理」四門專業,偏重死亡相關事務的處理。死亡教育在西方長期被提倡,其特色為就死論死不談生。事實上傅偉勳在撰寫專書之初,心目中參照點正是美國課堂的死亡教育和死亡學,後來才逐步擴充為包含中國「心性體認本位」生命學在內的生死教育。至於悲傷輔導、臨終關懷和殯葬管理三者,在國外皆屬須考授證照的專業服務。其中「臨終關懷」原為對岸用語,即指安寧療護,但後來卻連同「悲傷輔導」一道被寫進我們的〈殯葬管理條例〉,列為禮儀師專業職能。《生死學》出版於二十四年前的世紀初,反映出我對生死議題最早關注之所在;經歷之後的體驗積累,當我在2020年問世的《新生死學》之內,已將之歸納為「生命」與「關懷」兩大核心價值與競爭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