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4日 星期六

立言 21:《心靈會客室》

 


 

南下嘉義任教四載,一朝脫離都會區的緊張繁忙,住進大山下小木屋作育英才,不啻為甫入中年難得的浪漫歲月。但是世事終究無常,四年一覺飄零夢,套用佛家的話說,「生住異滅、成住壞空」而已矣。我在嘉義縣市棲身過兩所學校:南華大學與大同商專;前者創辦生死學研究所,後者籌設以殯葬為主的生命事業管理科,結果功虧一簣,拖著滿身倦容和一車家當無功而返。南華三年半因改朝換代而另謀他棲,轉往大同想另起爐灶,卻時機未熟半年後打退堂鼓,北返銘傳吃回頭草。就在青黃不接那個寒假,生平第一本正式著作《心靈會客室》意外出版;說它正式是因為冠有國際書碼,足以在圖書館編目上架。但該書卻只贈不售,屬於慈濟教團結緣書隨緣流轉,在版權頁明白載有「贈送結緣福慧雙修歡迎助印」的字樣。發行兩年半後竟印至二十一刷,至少有數萬冊流傳於世。

 

    「心靈會客室」是我從2000年春季開始在《人間福報》撰寫專欄的名稱,由老同事高雷娜所取,甚為我所喜。南華和福報均為佛光教團所創,雷娜則是我當雜誌記者時的工作伙伴;十八年後她在福報主編副刊,居然想到向老友邀稿,我當然樂於共襄盛舉。專欄每週一帖八百字小品,十月四十帖,以文會友,善結有緣人,結果立即被我教過的中央哲學所博士生賴志銘相中,拿到慈濟教團的文化志業中心出版。為充實內容,全書還納入六篇生死學議論,讓知性文章跟情意小品相互呼應。小品係精簡散文,字不宜多,千百為限,這是名作家周作人的經驗談。有此在報端寫專欄的經驗,且有意延續這種寫作風格,日後乃嘗試在自撰教科書的章末,設計一處同名的「情意教育專欄」,持續心靈會客。未料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加上規劃創作,前後已出版九部小品文集。

 

學生在慈濟任職編輯,很細心地將我的專欄文章分為「情緣、世間、閒趣、生死」四篇,各含十餘帖,讀來既能相互通透且了然於心。此書作為我的生涯發展生命教育時期之始,是因為它係我從通識轉為生死教師後,所問世的頭一部著作。當時官方生命教育藍圖還在設計中,大家仍依循曉明版本「各自表述、各取所需」。我對此無甚興趣,還是關注於生死學;2004年高中生命教育課綱草案出爐,全盤規劃八科十六學分課程,其中「生死關懷」一科正是生死學。《心靈會客室》的出版是在此前三年,載有〈生命教育的定位〉一文,我嘗試分判生命教育與生死教育的殊途同歸,並表示:「若說二者有所區別,不過是『生命教育』較看重『倫理教育』,而『生死教育』多著重『死亡教育』而已。」沒想到社會上至今仍有不少人聽聞「生死」或「死亡」便心生不悅,有待振聾啓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