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新學年我南下嘉義的南華管理學院任教,並負責生死學研究所,跟首屆十名研究生相處甚歡。不久大家面臨選擇研究方向和主題的決定,部分中小學教師異口同聲希望研究生命教育。當時生命教育只是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所推行的地方政策,來自臺北市的我壓根兒就沒聽說過。既然同學有興趣,我們就把種子學校臺中曉明女中的政策推手錢永鎮老師請來演講,師生因此有了初步認識。曉明是天主教完全中學,學校很早就在從事宗教性的倫理教育,編出國高中六年十二學期完整教材,外加教師手冊共二十四冊。那陣子省府推動生命教育希望立竿見影,就把曉明的倫理教育重新包裝,改頭換面立即啓動,從全省國高中一年級展開教學。當我取得現成教材一讀之下,發現充滿宗教色彩不禁納悶。我在天主教大學待了十載,對之並不陌生,但要全臺中學生都學習此道,實在有待商榷。
好在省府政策僅推行一年便因精省而身退,教育部接手後升級為國家政策,主事者由高中國文老師改為大學哲學教授孫效智。不久碰上政黨輪替改朝換代,卻在一位認同該理想的部長曾志朗手中,促成〈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誕生,編列四年一億七千萬預算,總算有機會大展鴻圖。中程計畫到如今已滾動六輪,一度覆蓋2018至2022四個學年;我2020年回聘銘傳擔任客座,即是希望能協助教育所參與投入此一計畫,同時增設博士班。在新世紀作為取代傳統德育的生命教育,無疑是一項良法美意;執行多年雖仍不脫宗教色彩,卻呈現出正向積極面貌,相當鼓舞人心。但我所受的主要為人文學術訓練,身處歸於應用社會科學的教育所,能傳授和指導的只有後設探究,亦即教育史與教育哲學的相關研究。中程計畫對研究生提供獎助,生命教育史哲或為可以開發的教研方向。
生命教育是臺灣在地的教育政策,由於內容正向,近年也在大陸受到重視;不過對岸絕口不談宗教,而從心理健康教育著手,思想政治教育也會借題發揮。根據我觀察,生命教育在性質上接近「德、群、美」三育之統整;尤其自2019年開始施行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綱,既納入綜合活動領域,更規定普通高中的學生必修一學分。有關國內生命教育的演進史,可見於教育學者徐敏雄所著《台灣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一書,相當值得參考。書中明確載有「教材宗教色彩的爭議」與「對教育部宗教中立性的質疑」等討論,讀來令我恍然大悟。原來官方政策一路走來,竟然充滿教團卡位及路線之爭,道既不同實在不必為謀,乃決定走自己的路。2008年我應邀在中研院發表論文〈從學生生命教育到教師生命教育〉,標幟出日後走向成人生命教育的態勢,此即大智教化的方向與途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