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6日 星期五

立言 17:《護理科學哲學》


 

由於到護專兼課,就近意外淘到知識寶藏,不但改變了研究典範,也引領我走向生死學與生命教育光明坦途,進而開創出大智教化的勝景。從事護理學的科學哲學研究以撰寫升等論著,其學術標準與規範較之博士論文更上層樓,我必須戒慎恐懼,從善如流。首先面對的就是形式要求,必須運用一手資料方能取信於人。對此我發揮出前所未有的蒐集工夫,在網路搜尋尚未普及完善的上世紀末,幾乎跑遍雙北各大護校和醫院,盡可能影印出之前十年所有關於護理與哲學跨界研究的英文書籍和論文,而最具代表性的論著正是《理論護理學》。該書作者梅萊雅為舊金山加州大學資深教授,近六百頁鉅著博大精深,將護理學跟哲學融匯貫通,讀來頗具挑戰性,而一旦通透立覺道喜充滿。梅萊雅係埃及裔,在美國面對性別主義、種族主義、階級主義三座歧視大山,不平則鳴之聲令人振聾啓聵。

 

從「天然哲大智教」的立場回顧,我的學術生涯「科學人文」時期是在上世紀末逐漸過渡至「生命教育」時期;1996年升等論文出版次年,我從銘傳轉往南華服務,擔任生死學研究所創所所長。正是在所長任內接獲通知升等過關,年資且往前追溯一年至送審之初。由於南華草創,教師結構不完整,我這個菜鳥教授竟於第二年便被委以教務長重任;雖為畢生最高職位,卻仍屬行政服務。此生寧為自了漢不求聞達,但二十八年半專任教職中,卻有十一年半兼行政工作,成為類似中高經理人的上班族。「無求於人亦不為人所求」的理想,變成「既管人又被人管」的現實,雖然無可奈何,卻讓我對白居易中年所領悟的「中隱」之道深有所感,進而將之納入「天然哲」中心思想之一「安生死」在安身立命方面的生命情調之抉擇。我主張人過中年擁有中產必須力行中隱,以尋回生命本真。

 

        中隱之道的真諦是人過半百宜「不積極作為」,但非「積極不作為」;前者自覺靠邊,後者渾水摸魚,人生境界大不同。此等自覺來自生命情調的抉擇,正如存在主義作家卡繆所言:「只有一個哲學問題是真正嚴肅的,那就是自殺。判斷人生是否值得活下去,就等於答覆了哲學的根本問題。」我將這段話引述於博士論文頁首,與波普的話並列:「所有的人都是哲學家,因為每個人對生與死都各自持有某種態度。」而在《護理學哲學》序言〈邊緣人的邊緣思考〉我則寫道:「我是哲學的邊緣人,也是大學的邊緣人……。『邊緣性』是我一貫的存在情境,就讓有緣人一道來從事邊緣的思考罷!」到了改寫增補的《護理科學哲學》結尾處,我更表示自己「對護理學術及教育提供了一系人本存在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反思視域,可視為科技與人文對話的嘗試」,此後便展開談生論死的另類生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