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6日 星期四

立言 33:《殯葬學概論》(三)

 


 

        大智教是一套反諷式擬似宗教之非宗教,呈現出全方位宇宙與人生的哲理觀解,又稱人生教,教人以安身與了生之道。宣揚傳播大智教的具體作法是行大智教化;我長期不懈推廣的大智教化,可視為官方學校生命教育的民間版、成人版、擴充版與升級版,實踐策略則為順水推舟及借題發揮,從而體現出另類的新生命教育。大智教由我所創,自許但不自詡為教化主;它反映出我的人生四願:「無後主義、中年中產中隱;立法安樂死、環保自然葬」,認同此等理念即屬理想信眾。前三者容或不易達成則可隨緣流轉,但後者乃是最基本要求;一個人對後事料理都不能表現出反璞歸真的豁達,只能說道不同不必為謀。我涉足殯葬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甚至成為改革重要推手,念茲在茲便是提倡「節葬與潔葬」,以落實「輕死重生、厚養薄葬」。此點我已實踐於雙親後事,自己日後亦將從善如流。

 

    繼父遺言捐贈大體之後由我樹葬,老母交代火化撒海縱浪大化,而我跟太太也決定二者擇一。此乃有限人生最完美結局,體現出「無後顧之憂」的真諦。我們夫妻因無後共識而結縭,四十載始終道喜充滿;沒有子女為後事操心及不必由後人因循祭掃,才是道地的反璞歸真重回自然。這是一種澈底自主自了心態,深受莊子思想和行徑啓發。傅偉勳推崇莊子為「中國生死學的開創者」,的確名不虛傳。此等豁達精神正是我撰寫殯葬四書的一貫傳承。《殯葬學概論》秉持大智教所提倡「文理並重、東西兼治;物我齊觀、天人合一」為學做人之道,於全書三篇反映出「西用中體」的系統觀解。簡言之,殯葬學術的自然與社會領域應由「西學」向「中學」進行本土轉化,而人文領域則需要從事重大反向求緣以形成典範轉移。華人喪葬以禮俗為重,必須效法西方走向簡化與淨化才是正道。

 

    以我的生父在美國去世後事料理為例,洋人注重防腐,將遺體處理得栩栩如生,放置在禮廳中供人瞻仰,時間長達半天。室內寧靜肅穆,只有輕聲音樂及淡淡咖啡香,來賓注視關懷遺體、跟家屬低聲交談、坐下沉思,或在名簿上留言,最後逕行離去。總之一切都在靜默哀思中進行,讓人們的心情得以充分沉澱,不似我們的繁文縟節,身不由己。至於喪禮則另外舉辦,遺體已火化裝盒,禮堂中由眾人輪流上臺發表感言,再移往室外入土為安。國外墓區頗遼闊,火化土葬墓基甚小,在公墓公園化設計下墓碑平躺,四週遍植青草,放眼望去一片油綠,幾乎不見碑座。不時見到有洋人悼亡席地而坐,採野餐方式進行,完全無有恐怖。這一切在我心目中留下完美永恆的印象,從未想到喪事可以辦得如此平易近人,的確是華人社會應向西方文明取經效法革新之處,此即我所謂心智典範轉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