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二書之二《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結集了五類文章,學理篇納入實務論文和一般論述,體驗篇則包括專業考察、生活反思以及讀書心得;不同於前書有部分論文完成在接觸生命教育之前,本書所有文字都反映出我對官方生命教育的見解及引申。1997年中從銘傳轉往南華任教,由大學通識教師變成研究所碩導,展開對國內剛起步的生命教育,進行教學研究與社會推廣工作,一時覺得似乎找到生涯發展的大方向,內心頗感欣慰。當時在多肯定少批判的認同心態下,寫了不少文章到處傳播宣揚生命教育,如今看來多少有些一廂情願。直到發現竟有不少宗教團體也在利用這座平臺傳布教義,我才逐漸冷靜下來退到一邊,以示道不同不相為謀。二書問世當年課綱草案出爐,看見一群深具宗教背景人士主導推動,我乃拈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各自表述、各取所需」原則因應之。
我不反對宗教信仰,但更相信現世主義;由於各門宗教無不對於生前死後有所許諾,我乃存而不論,並敬而遠之。入老前後我對此有了深一層的領悟,遂著書立說,將人生信念進一步打造成反諷式的擬似宗教「大智教」,同時將蔡元培「美育代宗教」加以改造深化,擴充升級為「美育化宗教」。決定以回顧舊作借題發揮撰寫《宇宙與人生》,正是反身而誠具體實踐。相較二十多年前積極入世為官方生命教育到處奔走,如今更樂於以文會友,善結有緣人。離退七年後又返校擔任三載客座,同時講授大學部通識課及碩士班專門課,文字緣遂成為我傳道授業的方便法門。在二書之二中有如下體驗:「通識教育是相對於專門教育而言,二者皆屬知識教育。生命教育的精神在此正好相對於知識教育,主要屬於情意教育。……從教育的性質看,通識教育反映的是形式面,生命教育則屬內涵面。」
《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分為學理篇與體驗篇編纂,在學理篇內匯集了五篇實務論文,它們都在一些實務性研討會上發表,因此同樣依照論文格式撰寫。但跟前書隨俗而全盤西化不同的是,實務勢必要扣緊現狀,因此參考文獻引用的都是在地中文資料。當時關注的議題大多跟個人所處環境經驗有關:通識教育以及對岸類似的文化素質教育、師資培育、安寧療護、殯葬管理等,對這些議題我都提出納入生命教育的建言,不過收效未見顯著。例如我曾在師培單位講授生命課,後來面臨高教評鑑而調整課程,竟因教師檢定不考而將生命課取消,自此便未恢復。此外我曾撰有《殯葬生命教育》,卻從未派上用場,同樣因為未列為禮儀師必考課程。經過多年觀察反思,終於悟出其中緣由,主要就是資源配置和路線之爭。生命理念甚佳,但要排課就有排擠效果,內容也有主流非主流之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