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25年春我任教近四十二載,涉足研究另加五年,自認全部都在從事大智教化,也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新生命教育。當然在而立前後生涯剛起步時並無此自覺,但到如今反身而誠,多少可以看出吾道一以貫之的理路。此即當下撰述的中心主旨,藉著回顧舊作話說從頭且借題發揮,勾勒出前後一貫的心路歷程。我的生命教育時期長達二十一年,大致包括生死學、殯葬學、教育學三部分;三者同步發展,之後則提昇至大智教化層次與時期。有些經歷回想起來連自己都感到意外,像是被傅偉勳列入南華生死所儲備師資,又在校長龔鵬程誠邀下,繼承傅老遺志成為創所所長。離開南華前往大同籌設殯葬科系未果,北返後參與殯葬改革,提出培養禮儀師專業課程架構,而被空大請去籌辦空專生命事業管理科,兼任創科主任,規劃十一門專業課程陸續登場,「殯葬與生死」即為入門課。
依照空大過去自撰教材出版的傳統,整套十一冊教科書在兩年內先後出齊。《殯葬與生死》主要改寫自《生死學(二版)》和《殯葬學概論》,內容雖無甚創新,卻體現出生死、殯葬以及生命教育的最新里程碑。對此我在本書序言中提及:「國立空中大學附設空中專科進修學校『生命事業管理科殯葬管理組』是臺灣第一間以『殯葬』為名的專業科系,雖然只屬於二專層級的半獨立教學單位,畢竟也算是十年奮鬥有成的結果。……過去十年裏,生死學研究所和生命事業管理科先後在我的耕耘下落實紮根,雖然一為碩士班一為二專班,終究算是從談生論死的『虛學』走向經營管理的『實學』。」生命課「生死關懷」一旦走向實務,殯葬管理最有揮灑空間,臨終關懷和悲傷輔導屬於其他專業的內容;至於我的學術興趣和生涯發展,則由死亡教育轉向包含殯葬教育在內的生命教育與大智教化。
《殯葬與生死》可視為空大生管科殯葬組所規劃專業課程的入門課,我將新撰的緒論與結論分別題為〈從生死學到殯葬學〉和〈從殯葬學到殯葬教育〉,對其間相關理路有如下闡述:「相對於殯葬學緊扣住殯葬行業而為一門立竿見影的『實學』,生死學則可視為促成人們修養素質得以潛移默化的『虛學』;虛實相輔相成、互補互利,接受殯葬服務的社會大眾將因此而受惠。……教育的目的乃是培育技能和變化氣質,二者缺一不可;尤其是為人料理後事的殯葬業,絕對不能成為匠人及市儈。……對於業者而言,專業教育究竟是加持性的錦上添花,還是修養上的更上層樓?從高等教育的理念與理想來看,它理當屬於後者。」回顧西方國家像美國的正式殯葬教育,早在1882年就已經從防腐學校起步,我們則到2007年空大創科才落實。無奈空大正式卻不正規,實體專業科系兩年後才出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